畢國勇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南岸供電分公司,重慶 400000)
導致農村地區低電壓問題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一些不可抗因素,如經濟發展帶來的電量增加等,也包括農村電力設備以及管理方面的因素。只有對這些原因進行詳細的分析,才能找到低電壓治理的有效措施,從根本上提高農村的電網質量。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電腦、冰箱、空調等家用電氣設備在農村家庭中廣泛應用,加大了農村電力需求量。另外,農村產業,如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都使得農村用電量迅速提升,農村原有的配變點設備無法滿足其需求,對農村電力企業經濟運行造成影響。
農村電力線路運行情況來看,現階段相關的線路設備基礎較差,這也是造成農村低電壓現象的主要因素。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現行的農網線路建設時間較早,雖然在幾次農網改造中更換了一批,但是由于改造工作不徹底,仍然存在大量的老化、不合標準的電力設備;(2)農村在夏季和春節期間的用電量比較高,持續的時間短,當地的供電所為了能夠保證農村在用電的高峰期用電正常,所以變壓器的容量是按照用電最大值進行設置的。這就導致了再夏季以及春節用電高峰時段,農網線路呈現滿載狀態,但是平時用電時,線路幾乎空載,這樣長時間的線路空載,會使農網線路耗損嚴重;(3)農村變壓器部分不合理,使得高壓不能深入電壓負荷中心,低壓線路呈現單方向的放射狀,造成線路末端的電壓降低;(4)由于電網線過于分散造成無功補償費用比較高,所以無功補償在農村的電網上沒有得到普及,但是由于農村也開始大量的使用日光燈、電視機、電冰箱、空調等對無功需求量較大的電器,導致農網的功率變低,無功消耗卻變得過大。無功還一直得不到及時的補償,長此以往,不僅造成大量的線路損壞,還降低了電壓質量。
在農村電力運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1)一些電力管理單位管理工作不到位,導致農網三相負荷不平衡,電力設備長期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下;(2)缺少完善的管理監測機構,或者低電壓管理職責不夠明確;(3)對農村低電壓的監測、數據采集、分析等工作,缺少經驗,并且具體的方式、技術等不夠成熟,影響監測的精確性;(4)相關部門對電力用戶的報裝管理不夠規范,造成大量的單相負荷無序使用,影響電壓的穩定性。
在農村地區低電壓問題治理過程中,首先應該掌握低電壓地區電力負荷情況,加強電力營銷數據分析工作。以電力需求側為工作導向,加大農網的建設與改造力度,優化農網結構,調整農村電源分布,提高農網的供電能力以及調壓性能;加強電力負荷需求側管理,采用綜合集抄系統以及相關的監測儀,對低電壓用戶的電力負荷情況進行綜合性分析,為農網改造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據。
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結合當地電力營銷業務數據,全面掌握農村低電壓地區的電力負荷分布等具體情況,引導農村小型加工產業等的錯峰用電。確定居民用戶錯峰用電及高峰時段均衡用電的方法及措施。采取在營銷系統中標注單相用戶所接組別,應用GPRS遠程多功能抄表系統,統計分相用電量,調整所接組別的方法,調整三相不平衡。
(1)加強對農村配電變壓器臺區改造,并嚴格遵循密布、小容量、半徑短、絕緣程度高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增加配變電壓器,縮短農村供電半徑;(2)對于供電半徑超過500米的電力用戶,如果存在低電壓問題,需要增設小容量的變壓器,或增加供電線路導線的截面面積,提升供電的質量;(3)對于低壓線路末端的客戶,可以采用單項變壓器,并增加其分不帶你,縮小供電半徑,提高末端用戶的用電電壓,滿足其日常生活需求。
在農村低電壓運行管理方面,(1)成立專項管理小組,在對農村低電壓分布。負荷特點等情況充分了解與掌握后,制定合理的規劃方案,對低壓臺區進行及時的調整;(2)建立農村低電壓治理的長效工作機制,制定完善的治理制度,并加強低電壓保修與投訴管理,健全此類問題的流程,對低電壓問題采取跟蹤治理的方式,保證相關制度、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實;(3)建立農村無功設備的維護管理制度,加大農村電網的巡檢力度,加大電壓監測點的管理力度,對低電壓地區重點監測管理。切實提高農村電網的供電質量。
除了上述的三種措施以外,降低農網線損還要加強農網標準化管理的建設,以經濟效益為基準,合理的安排用電低壓時間;對農網管理人員進行系統的技術培訓,確保其管理水平能適應現在農村用電需求;加強農網線路保護措施,安排人員對農網線路定期巡視,避免竊電而損壞電路的情況發生;增強法制宣傳,保證農網用電安全以及農網線路保護宣傳落實到各家各戶;明確責任人,對農網線路分區管理,保證每一處線路都有專人負責。
農網改造項目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充分認識農村低電壓問題,對低電壓問題進行有效的質量,并科學規劃農網改造項目,促進農村電力事業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1]徐強.農村低電壓治理與農網升級改造[J].電力事業,2013(04):124-125.
[2]龍玲玲.電力信息網絡安全防范措施分析[J].電力訊息,2014(1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