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溢彩
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適合各種致病微生物繁殖,食物很容易腐敗,再加之蚊蟲蒼蠅等叮爬,污染食物,一旦吃了被病菌或病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在此,小編給大家講講,夏季要如何注意飲食健康,以防食物中毒。
夏季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在被污染的食物中大量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包括腸毒素和細菌裂解后釋放出的內毒素,是發生食物中毒的基本條件。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常在進食數小時后發病,常見致病菌有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腸桿菌類、能產生腸毒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由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我國最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在夏季極易發生。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動物性食品,其中畜肉類及其制品居首位,其次為變質禽肉、病死牲畜肉、魚、奶、蛋類和含有乳制品的冷凍食品等。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常常沒有可察覺的腐敗現象,沙門氏菌隨食物進入消化道后,攝入量在10萬以上時會出現臨床癥狀。沙門氏菌繁殖的最適溫度為37℃,但在20℃以上也能大量繁殖,因此控制沙門氏菌繁殖需要特別注意低溫貯存食物。使食物中心溫度達到80℃以上12分鐘能保證殺滅沙門氏菌,因此在烹調時要將食物煮熟、煮透。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50%以上健康人的皮膚上都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受其污染的機會較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常發生在夏秋季節。水分含量比較多、蛋白質或淀粉比較豐富的食物最易使金黃色葡萄球菌繁殖并產生毒素,如剩飯、糕點、肉類、乳制品等。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取決于它所產生毒素和酶的能力,在37℃以內,儲藏溫度越高,越容易產生毒素,通風不良也易形成毒素。其中最常見的腸毒素可耐受100℃煮沸30分鐘而不被破壞,非常容易導致食物中毒引起嘔吐和腹瀉。食物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需防止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同時需注意低溫、通風貯藏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和毒素的產生。
溫暖沿海地區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發地區。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細菌,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常見食物主要為貝、蝦、蟹、魚等海產品。對于經常食用海產品的地區,要做到盡量采購新鮮的海產品,并在低溫下貯藏。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熱,56℃加熱5分鐘或90℃加熱1分鐘即可將其殺滅。將食物煮熟后食用是預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有效方法。加工過程中切生、熟食物的廚具分開使用,用完后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同時,生、熟食物應分開放置,避免造成交叉污染。
蠟樣芽孢桿菌是可通過孢子形式或繁殖體形式存在的致病細菌,其孢子有一層厚壁保護著,故能抵抗烹調中的高溫。與金黃色葡萄球菌類似,蠟樣芽孢桿菌也可產生耐熱的毒素,這些毒素很難通過烹煮過程消除,消費者吃下毒素會迅速出現中毒反應。食物在烹調后長時間存放在室溫下,可導致細菌迅速繁殖,因此要避免把已煮熟的食物長時間常溫冷卻,應盡快把已冷卻的食物存放在4℃以下的冰箱中。
食物中毒的特點:
●中毒病人一般具有相似的臨床癥狀。常常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發病呈暴發性,潛伏期短,來勢急劇,短時間內可能有多數人發病。
●發病與食物有關。患者在近期內都食用過同樣的食物,發病范圍局限在食用該類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該食物后發病很快停止。
●食物中毒病人對健康人不具有傳染性。
感受過食物中毒的朋友都知道,那滋味真是痛苦,所以我們要牢記病從口入的教訓,家里家外多多注意,一定要嚴防死守細菌進入我們的嘴巴。
在家里飲食要注意以下幾點:
購物的地點
一般來說,不能久存的食品如奶制品、肉、禽類、魚、冷凍食品等能在非冷凍狀態下維持4個小時左右。所以盡量在離家較近的商店、超市選購這類食品,不要讓它們在非冷凍狀態下超過1小時。
冷凍儲藏
如果家里冰箱的冷凍柜和冷藏庫都塞滿了東西,空氣得不到很好的流通,就會產生溫滯。哪怕冰箱只比規定的溫度高一點點,也會滋生細菌。保持冰箱內架子的清潔和干燥,并經常查看溫度計的讀數:冷凍柜應保持在0攝氏度以下,冷藏庫應保持在1到5攝氏度之間(倘若沒有配溫度計,建議買一個)。不要將雞蛋放在門邊的架子上,因為那是冰箱最熱的地方。另外不宜如此放置的是色拉、沙司。它們中含有足夠的糖分,在稍稍溫暖的條件下就可滋生細菌。冰箱門被打開幾分鐘后才關上會影響內部的溫度。因此,要在打開冰箱之前就想清楚需要什么。
食用鹵菜要冷藏
夏天買鹵菜要注意兩點:一要到正規的鹵菜店購買,正規鹵菜店的切菜間或者配菜間都裝有空調,這就使銷售的鹵菜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二要注意購買的量不要太多,能滿足一餐的需要即可,如果有剩余,一定要及時冷藏。
不宜在常溫下保存剩菜
在高溫天氣里,吃不完的飯菜一定要及時冷藏,不可在常溫下保存。夏天的午餐與晚餐之間相隔時間長,如果在常溫下保存,會給病菌的生長繁殖和釋放毒素創造條件。因此,吃剩的飯菜一定要及時放入冰箱冷藏。食用后的葷菜和葷湯要加熱燒開,待冷卻后再放入冰箱。
蔬菜、水果的清潔
由于現代社會污染日益嚴重,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也有可能成為細菌躲藏的地方,買回家后,應立刻將它們放入冰箱。夏令季節由于病蟲害較多,蔬菜中使用農藥的幾率相對增大。經試驗證明,浸泡30分鐘再沖凈,可除去蔬菜上30%的農藥,若再經燙泡1分鐘,則可減少80%。但浸泡時間也不宜超過半小時,否則易腐爛。水果在吃之前要先用水不斷沖洗,再用紙巾擦拭干凈。實驗結果表明,用流水沖洗可以除去9 9%的細菌;而單單用水清洗,則只能除去7 5%的細菌。所以對一些外皮較厚的水果如西瓜等,最佳的方法是先清水沖洗,再用清潔的干布擦拭。這樣可以防止在切片的過程中,外部的微生物細菌污染西瓜瓤。
肉類的清潔
將肉放在廚房解凍或是浸泡在調味汁里,為細菌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溫床,所以,應將肉放在冰箱內解凍或浸泡。而且,為了防止肉汁水滴在其它食品上或是弄臟冰箱表面,解凍或腌漬的肉應被放置于冰箱的最底層,并在盛肉的盆子或托盤下鋪上紙巾,以便隨時吸收滴下的汁液。
切完生肉要用溫的肥皂水和清水將砧板和其它切割用具沖洗干凈,才可以再切蔬菜。注意分開放置生肉、家禽和其它食品,以免發生交叉污染。燒煮時要將肉完全煮透。如果參加野營做烤肉,應將肉烤至流出干凈的汁水。
手的清潔
幾乎2 0%的食物中毒病例是由手相互傳播的,所以預防病菌傳染的最佳方法是洗手。但是只是將手指尖放在冷水下濕濕,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洗手。手上的細菌不但還在,抹手布上同樣也有細菌。正確的方法是要讓家人特別是孩子,在飯前便后用肥皂搓和溫水沖洗至少2分鐘左右。經常洗手的另一個好處是,它能減少或消除得病的機會。
廚房的清潔
定期打掃廚房,保持清潔衛生和干燥。每次燒煮之后要將鍋碗瓢盆等用具立刻清洗干凈,以防蚊蠅的叮咬。抹布是細菌潛伏隱藏的住所。所以,不但要沖洗干凈,還要定期放在微波爐中蒸煮消毒。
我們外出就餐,應更加注意食品的安全衛生,應注意以下幾點:
食品衛生安全
當我們外出就餐時,首先應該選擇安全衛生的餐館,要先看餐館是否持有效食品衛生許可證等合法營業的證件。如發現任何有關食品衛生問題,均可及時向所在區縣或市食品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其次點菜時盡量多點熱菜,吃剩的蔬菜不宜打包;最后,如果要舉辦婚宴、生日宴等較大宴會,要選擇有足夠接待能力的飯店。因為接待能力小的飯店,需要在開席前很久就把一些菜肴的成品或者半成品做出,如果食物保存不當,極易變質。另外夏季要注意冷藏好已經加工好的熟食,常溫下熟食品的存放時間應控制在2小時內;對于經冷藏的食品食用前應徹底再加熱。大家都喜歡在夏季做涼拌菜吃,加工涼拌菜的蔬果一定要洗凈消毒。
注意飲品安全
進食不潔冷飲、冷食,是夏季食物中毒的一個重要原因。夏季炎熱,有些人耐不住酷熱,到路邊、樹下無證攤點上吃刨冰,喝冰水。這些攤點所用的冰有些是工業用冰,帶有大量細菌和其他有毒物質。而且,售賣者很多都未經健康檢查,食后極易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病癥的發生。盡量不要購買顏色鮮艷的冷食,也不要購買無證攤點經營的冷飲。從近年來的檢查情況來看,正規廠家的產品合格率已達95%以上。因此,選購冷飲、飲料一定要選購標識齊全、感觀良好的正規廠家的產品,千萬不要購買無證攤點的“三無”產品。補充了足夠的水分后,不要暴飲暴食冷飲、飲料類食品,因為高溫使人體的大部分內臟血管都處在舒張狀態,食用大量冷飲后會引起血管急劇收縮甚至痙攣,容易導致腹痛、腹瀉等癥狀。夏季的飲料,首選是我們傳統的綠茶飲或金銀花、菊花等配成的涼茶飲。這些飲品都具有清熱生津、解暑止渴、清心利尿、明目提神之功效,還有抗癌作用和防齲齒功能。最方便實惠的,還是民間傳統綠豆湯。綠豆味甘、性涼,富含蛋白質、磷脂、胡蘿卜素、核黃素、尼克酸等,有益氣、除熱毒風功能,不僅有利水消暑、清熱解毒、健脾止瀉功能極佳,且具有治療風濕痹痛的作用。
夏季養生
夏季,氣溫過高,人們會感到酷熱、煩躁、多汗、營養損耗多,所以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外就餐,應多食清淡質軟易于消化的食物,少吃肥膩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從清熱和營養的角度講,清淡的食物大體分三類:一是富含蛋白質的魚、瘦肉、蛋、奶及豆類食品。高溫條件下,人體組織蛋白分解增加,排泄增加,所以應該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二是清淡粥類。夏季吃粥與冬季不同,應多吃綠豆粥、赤豆粥、茶葉粥、百合粥、蓮子粥、蓮子薏米粥最為適宜。三是富含各種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夏天人體維生素的需要量比普通標準要高l倍以上。 加一些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堿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熱天適當吃些苦瓜、苦菜,以及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食品,不僅能清心除煩、醒腦提神,且可增進食欲、健脾利胃。夏季口味偏苦酸外,還應該多吃一些具有消炎殺菌能力的蔬菜和調料。比如,可以多吃點大蒜、食醋都有很強的殺菌作用,還有利于生津開胃、幫助消化,是夏季飲食不能少的調料。還有,注意補充鹽分和維生素,由于出汗多,氯化鈉大量喪失,故應在補充水分的同時注意補充鹽分,每天飲用一些鹽開水,以保持體內水電解質代謝平衡和滲透壓的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