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成亮

摘 要:目前,靜電安全越來越引起相關管理人員的重視,但在靜電的危害防護工作中存在著重技術、輕管理的現象,因此,對靜電危害防護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以預防靜電事故已經成為了相關安全管理人員面臨的一大難題。
關鍵詞:靜電;管理系統;風險評價;戴明環法則
中圖分類號:O4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0-0045-01
當前關于靜電安全技術的文獻相對比較多,系統性和科學性也較強,但這些文獻在靜電危害的防護和管理方面關注的比較少。防靜電技術是科學控制靜電危害的基礎和前提,防靜電管理是確保靜電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的保障。由于靜電自身的特點,靜電危害的管理比明火管理難度系數更高。靜電無處不在,是一種無形的安全隱患,必須通過科學的風險分析、合理的防護措施和系統的管理對靜電進行控制。
1 靜電管理探析
結合管理體系戴明環P,D,C,A法則,建立有效的靜電防控管理系統,使其在運行中不斷地得到完善和改進,保持持續的有效性。
建立有效的靜電防控管理系統,要做到:①制訂防靜電管理制度。制訂的防靜電管理制度必須貼合企業的實際,具有可操作性,能夠有效指導企業進行防靜電安全管理。②建立防靜電技術文獻檔案。搜集關于靜電技術、防靜電技術標準方面的文獻,并從中篩選、識別符合企業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內容,整理歸檔,使其成為指導企業防靜電管理的技術依據。③編排重點部位、關鍵裝置防靜電作業指導書。在編排指導書時,可以參考公司建立的防靜電技術檔案。④建立靜電危害風險評價檔案。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風險評價方法。常用的風險評價方法有安全檢查表法(SCA)、預先風險分析法(PHA)、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利用科學的方法對企業的人、機器設備、物料和現場環境等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風險分析和評價,確定靜電產生的部位、方式、危害程度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并組織相關安全管理人員對風險評價的結果進行評審和確認,最終形成防控靜電風險評價檔案。⑤加強專項培訓和宣傳。在培訓中,要對培訓的時機、方式和內容進行合理化設置,并嚴格按照安全培訓的程序進行,提高員工的防靜電意識和技能。另外,培訓要講究實效,不能做簡單的書本式培訓,而要理論聯系實際,可以通過在重點靜電防護區域設置防靜電警示標志、張貼防靜電宣傳掛圖、靜電作業指導書等形式,使員工能更好地熟悉企業內部靜電危害風險,掌握防靜電技術。
2 預防措施
2.1 提前預防措施
在風險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對公司各環節的防靜電安全進行整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人體靜電防護:注意防靜電服、防靜電鞋、防靜電手套等勞動防護用品的配備和正確使用,避免在人員的操作中產生靜電;在關鍵區域的入口和危險工序中增設人體靜電釋放器。②設備靜電防護:根據國標和行標的標準要求,應在相應的設備上設置靜電接地裝置,在關鍵部位要安裝本安型靜電接地報警器。③環境措施:結合企業的特點,通過增濕、屏蔽等手段減少環境因素造成的靜電產生。
2.2 效果的檢查和確認
檢查和確認防靜電危害工作的效果是靜電安全管理中的關鍵環節,企業運營過程中對靜電危害的檢查和確認直接影響著靜電危害管控的效果。靜電防護措施只有時刻保持著有效狀態,才能保證靜電危害檢查的有效性。由于安全管理人員在日常檢查中容易受到習慣性思維的干擾,并沒有對防靜電的效果進行確認,這給企業的安全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隱患。以靜電接地檢查為例,圖1為常規接地夾的使用圖示。
在日常檢查中,圖1中所示的靜電防護往往被認為是安全的,于是工作人員在沒有深入檢查之前就下了合格的結論,這給公司的安全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隱患。要完成正確的檢查流程,還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檢查和確認,例如確認1處的接地是否有破損、導線與接地端連接是否牢固;1處與2處之間的導線是否有破損、腐蝕等問題;2處導線與靜電接地夾的連接是否牢固,螺栓是否松動;3處的靜電接地夾與設備連接點處是否有無污物,連接是否有效等。任何一個部位出現破損或松動,均可能導致靜電大量集聚而發生靜電安全事故。
對設備進行靜電防護的檢查和確認需要對其做全面、具體的專項檢查,企業可以使用點檢表的形式對設備進行檢查、確認,列出檢查的部位、防靜電設施、檢查內容等項目,有效避免出現人為因素造成的漏項。
2.3 定期檢查和識別
根據戴明環管理法則,在企業的靜電防護中,需要根據平時的靜電防護檢查結果對靜電危進行進一步的控制。在這個過程中,要對有效的措施進行完善和應用,對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環節進行糾正,并制訂有效的措施,使靜電危害防護管理工作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3 結束語
企業在進行靜電危害防護時,安全管理人員必須協調技術與管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將靜電防控技術與靜電防控管理工作結合起來,讓技術作為企業防控靜電危害的依據和標準,同時通過強有力的管理手段、系統科學的管理方法使各項防控技術得到有效的實施,最終達到防控靜電危害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郎永強.靜電安全防護要訣[M].第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