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圣義 閔祥存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中心小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景的創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教師的引導,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將所思、所學和所想聯系在一起,進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水平。探究式教學時,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離不開問題情景的創設。問題情景的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集中注意力,關注課堂教學的內容。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獨立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親身體驗,用自己的邏輯思維方式去探究和發現問題,進而獲得知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要在原有的基礎上認識新知識、新事物,就必須學會獨立的探究。
如在進行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準備20根小棒,然后讓學生從中選擇6根,讓學生自己將6根小棒擺成三角形,看看能擺多少個三角形?8根、10根、13根、15根小棒又能擺出多少個三角形,擺完三角形后還剩下幾根小棒?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知識。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獨立解題的能力,還應注重層次性,由簡到難,從基礎到綜合,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索習慣,進而增強學生的探索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去,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應過早給出解釋或答案,而是面向全班學生進行提問,有沒有學生知道或聽說過這樣的問題,然后針對學生的回答,提出有針對性的答案讓學生分組進行探討,讓學生以4人一組或5人一組的形式積極展開交流與探索,最后組與組之間在進行交流。
小學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和歸納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教師要對耐心講解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如對學生講解了公因數時,要保證學生能夠明確地掌握公因數的知識,可以讓學生自行總結出公因數的特點、如何應用、讓學生探討優化求解公因數的方法。與此同時,教師還需有意培養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如在進行求解平行四邊行面積的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實驗,將平行四邊行轉化為長方形,再根據推理和驗證,得出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面積的求解方式相同,進而得出結論。
綜上所述,探究式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順應課程改革的趨勢,能夠為學生提供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以及個性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