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偉
(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南校區)
大部分地區高中都是大班教學,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實施分層教學難度較大。從教師方面講,分層次教學給教師增加了很大工作強度和難度,要求教師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從備課、上課到輔導作業都要有針對性,同時對教師授課水平也有較高的要求。與此相關的責任心、教學能力也受到了很大考驗。
教師受多年來傳統大班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要想一時間改變過去那種同一教學目的、同一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教學模式是很難的,實行傳統教學模式的慣性難以改變,所以教師從思想上就沒有打破傳統的積極性。
學校對于教學的評價制度是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沒有根據教學的實際而調整。因為缺乏針對分層教學成果的合理評價制度,也就沒有合理的評價結果,很多老師主動放棄分層教學。
近年來隨著高中英語新課改的實施,專家及老師們在不斷地摸索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課改的需求。早在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此,在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就必須尊重個體差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本著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并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的原則,有意識地把整個班級的學生分層。同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
近年來,隨著辦學體制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教學班級的規模龐大,高中生的構成層次也較為復雜。他們無論在智力因素還是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現行的普遍使用的教學模式其實在很多方面忽視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習慣、智力因素等差異,這樣就會導致學生成績自然分成不同的層次。這種不能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實行“一刀切,齊步走”,其結果必然嚴重妨礙學生個性、愛好和特長的有效發展,也勢必影響整個高中英語教學的質量。因此,實施分層教學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個層次的學生求知欲,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歡樂,也能服務于課程改革,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可以在對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之后,設置一份調查問卷,并通過問卷的形式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基礎知識、英語水平、學習方法、接受能力及作業完成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大體分為A、B、C三個層次。
其中,A層主要針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和信心,沒有系統的學習英語的方法,聽課有困難,作業不能及時完成,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B層主要包括學習態度端正,進取心強,課上接受能力較好,能及時完成作業,但由于缺乏活躍的思維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而成績一般的學生。C層主要是有很強的求知欲,課上吃不飽,課下除作業外還需要額外補充,對英語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有很強的英語語感和英語運用能力的成績突出的學生。
教師在對學生分層的基礎上逐層設計教學目標。例如,A層學生把掌握教材基礎內容為目標,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較大提高。B層學生要在把握教材內容為主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避免缺、漏、忘、記憶混亂等現象,并且教師要把有意識地鍛煉這個層次學生的思維作為另一個目標。C層學生應在把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補充一些內容。讓學生不僅能“吃飽”還能“吃好”,使其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有效地拓展知識,著重培養綜合運用的能力以及技能與技巧。實現激發潛能、取得突破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注意教授的知識所對應的學生程度。要以B層學生為主,帶動A層,促進C層。比如一節英語課文的閱讀理解課,A層學生只需在老師點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回答出幾個簡單的問題,會背誦語言點、某些重點句子就可以了。B層學生能做到在老師的提示下,掌握語言點,會復述課文,并且能夠回答一些針對課文內容的綜合性問題。而C層可以自學課文,自己掌握語言點,并能適當運用,上課能夠回答一些延展性問題,并會運用語言點仿寫課文。
課后練習和作業的設計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自主權。題目的設置要針對不同的起點和難度,既要有統一要求又要有不同的標準,力爭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例如,可以把課后練習的題目分別設置成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運用題。A層學生只需要完成基礎知識,重在知識的重現和記憶,查漏補缺,使學生通過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同時鼓勵他們多說、多讀、多聽,培養他們學英語的興趣,增強學英語的信心和樂趣。B層學生通過課后作業能夠擴大其思維含量,提升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C層的同學通過綜合運用的題目提高其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所學知識更加系統化、網絡化。還要要求他們在課后經常閱讀,如淺顯的英語名著、時事報刊等,以擴大知識面。
課外輔導可以看作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然而這種補充不是單純的延長課堂時間,也不是變相增加學生的課外負擔,而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對A層學生來說,要對他們的個性進行分析,幫助他們摸索可行的學習方法,找出學習困難的癥結,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針對B層學生,要督促他們認真全面的掌握好基礎知識,課下做好查漏補缺,并引導他們學會獨立思考,改變過去那種“要我學”的被動局面,培養綜合運用能力。而對C層學生來說,要指導他們多閱讀課外英語書籍,擴大閱讀量,增加詞匯量的同時,開闊其眼界,提高自學能力。
評價要遵循“發展性原則”。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是新課程標準要求,因此必須將評價納入分層教學全過程,并且運用多種評價手段和工具,如表現性評價、隨堂練習,或者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相結合。同時教師應在制定總體評價目標的基礎上,分別為三個層次的學生制定目標,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評價這一環節都能體會到進步和成就感。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