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 李昕
(沈陽醫學院外語部;中國政法大學外語學院)
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進展的新形勢的要求,深化教學革新,提高教學質量,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性質和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進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理想中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應該實現以下主要功能。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外語,一方面,可能是對外語本身或外國文化感興趣,另一方面,可能是對外語作為一門升學、就業的重要評價標準的課程的重視。前者被稱為“融合性動機”,后者被稱為“工具性動機”。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不斷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同時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將學習外語的工具性動機轉化為融合性動機,即對英語及英語文化本身感興趣。因為只有這樣的興趣才更持久,更容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因此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達到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1.教師的個人魅力。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會因為喜歡一位教師,進而喜歡他所教的課程。教師的專業水平、知識能力以及他的語言藝術、行為舉止,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的學生。因此對每一位教師來說,最成功的教育莫過于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2.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新穎有效的教學活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熱情。所以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的基礎上,結合階段性教學目標以及大學英語課本的內容來計劃和安排課堂活動,力爭使學生們在愉快、輕松、自然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掌握英語。
3.學習的成功體驗。不斷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和學習的收獲,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進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種成就感對英語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尤為重要。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積極創造機會,如課前演講、小組競賽、團隊表演等,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建立一個全面合理的評估機制,及時反饋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不斷進取。
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就是所謂的PPP方式,即講解(Presentation)、練習(Practice)、輸出(Production)。然而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顯而易見:課堂上教師首先考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多的講授些語言知識,因此學生缺乏練習的機會。如此以來,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本質產生了誤解,認為學習英語就是一個學習語言知識、記憶語言規則的過程。這實際上也是造成一些學生外語學習高分低能的一個重要理由。
“Language is not taught,but learned.”運用語言學家指出:“我們實際上不能教會學生一門語言,我們只能為他們創造一個適合外語學習的環境。”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實現傳統的角色的改變,用英語與學生進行真實的交際活動,才是學生最重要的語言學習實踐。而且這種真實的交際活動不應僅限于教學活動的組織、語言技能的操練和語言任務的完成,而更要注重用英語與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溝通。除此之外英語課堂教學還要為課外學習做適當的準備,包括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學習條件,例如外語圖書、報刊、廣播、影視、網絡、自主學習中心等。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在語言課堂上講授文化知識至少有三個目的:讓學生熟悉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幫助學生跳出自身文化的圈子,以目標文化的角度考慮自身的不足;通過不同形式的課堂練習,向學生強調理解語言和理解文化的不可分離性。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對西方文化的介紹,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向學生講解中西深層的文化和思維差別,促使學生利用更加得體,更加地道的英語進行交際,而不至于因為誤讀對方產生所謂的“文化休克,文化沖擊”。因此跨文化交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不同文化只有差別,沒有優劣之分。我們了解外國文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本民族的文化,并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致力于傳播、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
成功的外語學習者往往都是成功的學習對策使用者,因為他們是積極的語言實踐者和運用者,對語言使用有著強烈的愿望,并且能創造性地學習。實驗證明,通過學習對策的培訓,學生,尤其是原來外語基礎不太好的學生,能有效地改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質量。因此,幫助學生了解并使用符合個人特點的學習對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其實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人格、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潛能,教育要以學生的進展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目標看,現代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也都強調以對學生學到的能力(learned abilities)到注重學生學習的能力(learning abilities)的評價。所以說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是衡量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最高標準。
在當代大學英語教學中,理想中的英語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不僅僅是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的變化,更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我們只有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又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最高目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1]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王薔.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武世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政策的分析與展望.中國大學教學,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