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娟
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于2014年9月1日起實施。
記者:《規定》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的梳理、歸納和提升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會在這些方面作出規定和強調?
王守智: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強化規模引導,改進計劃管理。土地利用粗放和閑置浪費現象的形成,是各種社會、經濟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防止一些地方在經濟發展中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土地收益,需要對用地規模整體調控,實現“控總量、擠存量、提質量”。因此,《規定》明確國家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建設用地的規模、布局、結構和時序安排,對建設用地實行總量控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分區管制規定不得突破。
二是優化用地布局,盤活存量空間。優化布局是提高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徑。《規定》提出城鄉土地利用應當體現布局優化的原則。同時,明確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與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的協商,促進現有城鎮用地內部結構調整優化,控制生產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態用地的比例,加大城鎮建設使用存量用地的比例,促進城鎮用地效率的提高。
三是健全用地標準,嚴格用地約束。用地準入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的重要關口。只有把好用地準入關,促進土地使用者按照規定的用途、方式使用土地,才能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為此,《規定》明確國家實行建設項目用地標準控制制度。建設項目應當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標準進行測算、設計和施工。
四是完善市場配置,促進用地提效。《規定》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建立有效調節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價機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落實到具體法律規范中。首先,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范圍。規定除軍事、社會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劃撥方式供應外,國家機關辦公,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產業)、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各類社會事業用地中的經營性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其次,通過地價引導土地資源有效利用。要求各類有償使用的土地供應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用地最低價標準。第三,針對實踐中創造的工業用地新方式,《規定》明確,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讓、在法定最高年期內實行縮短出讓年期等方式出讓土地。
五是加強內涵挖潛,盤活存量土地。我國未利用地和廢棄地資源潛力大,可以充分開發利用。《規定》以農用地整治、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礦廢棄地復墾等制度和政策為平臺,通過內涵挖潛,消化利用閑置和低效土地。同時,注意調動用地主體的積極性,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城鎮低效用地、廢棄地再開發和利用,鼓勵土地使用者自行開發或者合作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