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全國首創的“賭局”里,山東省政府“輸”了。不過,這個“輸家”卻是樂呵呵地掏出了7029萬元,在接下來的“賭局”中,它還愿意掏更多錢。“贏家”是山東省17個地市,最大“贏家”是聊城,入賬950萬元,成了各地競相效仿的取經對象;最小的是煙臺,32萬元。
“賭局”籌碼是每季度空氣污染物的同比均值,直觀來說,1微克/立方米的污染物均值相當于20萬元。這個“賭局”來自《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4年1月1日起實施,每個季度,省一級和地市“對賭”空氣質量。早在2013年1月1日起,山東省每月就將17地市的空氣質量排名公之于眾。而《辦法》的實施,則將排名變成了真金白銀。7029萬元,正是山東2014年第一季度兌現的全省補償金額。全省17個城市空氣質量都同比改善,都獲得了生態補償資金。
據介紹,每月公布空氣質量排名之后,排在后面的城市壓力很大,都爭先恐后擺脫倒數位置。“七千多萬所起到的激勵作用可能比支持幾個具體項目強多了。如果省財政拿七千萬支持17個市的大氣污染防治項目,一個市不到五百萬。而一個電廠的脫硫脫硝的治理項目都需上億元的資金,這五百萬,哪怕給一個項目都是杯水車薪。財政資金的拉動或引導作用遠遠不如生態補償方式明顯。”山東省環境規劃研究院院長謝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