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學文
柳樹泛青,麥田碧綠,我們滿懷豪情迎來了第45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活動的宣傳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國土資源 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
“節約集約國土資源 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既是現實的選擇,更是歷史的必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習總書記說得好,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要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要保護好自然生態空間,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應該看到,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就要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從根本上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其利用效率;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要保護好自然生態空間,就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越雷池一步,否則就要受到懲罰。
要保護好自然生態空間,就要深刻認識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能源來源、空間載體和構成要素。要圍繞目標,突出重點,推進國土資源利用向開發與保護并重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轉變,資源利用布局結構向集中優化轉變,資源保障向供需平衡、增強可持續供給能力轉變,資源國際合作向多形式寬領域深層次轉變,資源收益向全民共享轉變,資源開放向陸海統籌轉變。
要保護好自然生態空間,還需要國土資源管理在法制、體制、機制上的持續創新作保證,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和調查監測的支撐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國土資源法制體系和執法監管體系,構建聯合執法的共同責任機制。要健全以遙感監測、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支撐的國土資源調查評價監測體系,以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為重點,加強國土資源調查綜合評價監測。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夢,需要全社會戮力同心,真抓實干。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從每個細節做起,告別粗放,杜絕浪費,讓國土資源得到充分的節約集約利用,讓全體人民真正分享到發展的紅利,讓祖國大地處處綠水常流、青山疊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