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訴之后的反思……
□ 陳二林
2009年,經省政府批復同意,某市政府征收轄區內部分耕地,李氏兄弟二人承包的耕地在被征收范圍內。2011年11月,該市國土資源局擬訂征收補償安置方案并發布公告,同年12月,向李氏兄弟所在村民組送達補償安置方案及聽證告知書。在規定期限內,該村村民未提出聽證申請,隨后該市組織了征地安置補償工作。2013年1月,李氏二人以在沿海城市打工、不知道征地一事為由,責怪國土資源局征收補償安置方案未舉行聽證會,侵害其知情權,遂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該市國土資源局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并賠償二人經濟損失90萬元。
經法院審理,一審判決李氏二人敗訴,二審維持一審判決。
此案中原被告雙方的爭議之處有兩點:一是在于征地安置補償公告是否送達;二是征地補償標準是否合理。根據《征收土地公告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三條,征收農民集體土地的,征收土地方案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應當在被征收土地所在的村組內以書面形式公告。《辦法》第九條規定,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或者其他權利人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見或者要求舉行聽證會的,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有關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法院認為,市國土資源局的行政行為在程序上無過錯,符合土地征收補償安置的法律規定。李氏二人對征地補償標準有異議,可以根據《辦法》第十條的規定,由市、縣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裁決。但是,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征用土地方案的實施。因此李氏二人在公告期間,既未提出異議又未申請聽證,僅以在外打工、不知道公告內容為由,要求撤銷公告并給予補償的理由不成立,法院不予支持,兩審法院均判李氏二人敗訴。
群眾利益無小事,本案雖已了結,但筆者認為還是有值得反思之處。在新形勢下,相關部門在依法行政過程中是否最大程度保護群眾利益,工作思路和方法能否做到改革創新,是檢驗我們工作成效大小的標尺。
就此案來講,其一,如何保障特殊人群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當前,隨著農村集體土地流轉進程的加快和勞動力的自由遷移,大批農民舉家離開鄉村到沿海或邊遠地區打工,甚至還有一些人到國外打工或就業,一年回家一次或常年不歸,當地政府在組織征收土地時是否有義務告知到人?其二,除了公告之外,能不能采取更多途徑將公告內容及時送達給被征地農民?對上述兩個問題,當前的法律政策規定不夠詳細,只是要求“在被征收土地所在的村民組內以書面形式公告”,公告送達屬于書面送達之推定,公告期限“屆滿之日”即為“知道之日”。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把公告僅僅張貼了事,期限一到就算送達,還有不貼公告,由村干部代為通知,更有群眾“被代表”的現象。征地本身固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從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角度考慮,筆者建議:一是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和補充。細化告知和送達環節,不僅要告知到村委會、村民組和村干部,還必須告知到每一個利害關系人,讓人人都能充分發表意見,進行質證和辯論,讓群眾充分參與到征地中去,分享城市發展的“紅利”,群眾的理解支持,是征地工作得以順利實施的保證。二是多種途徑送達。針對個體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送達方式。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送達方式,除公告送達外,可以采取直接送達、通知送達、郵政送達、委托送達、電子送達、留置送達等多渠道、多途徑送達方式,目的還是為了充分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周口市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