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芳
(江西省上饒縣第七中學)
隨著中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也越顯突出。因此,怎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語文基本技能的應用水平,已成為廣大師生所關心的問題。從歷年考試中發(fā)現,絕大部分學生在閱讀題上失分嚴重,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分文章七分讀。閱讀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閱讀行為是閱讀者從讀物中獲取和消耗精神營養(yǎng)的腦力勞動。讀書要靠自己獨立思考、自主選擇,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來完成,那雙明亮深遂的眼睛,是用來探索知識和真理的利器。只有“口到、眼到、心到”,才能有好的收獲。比如我在教學《沁園春·雪》和《雨說》時,對誦讀就提出了“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讀出形象,讀出韻味”的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當然,在誦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三點:一是形式要活潑多樣,可以靈活采用自讀、輪讀、賽讀、分角色讀、合作誦讀等多種形式;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揣摩體會的時間;三是要抓住有利時機,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深處。在讀的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朗讀,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如語氣、語速、停頓、重音等。同時,要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對比朗讀來加強感性認識。
一切科學發(fā)現,都從提出問題開始探索。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通過質疑問題,一個學生才能對課文的理解不斷加深,閱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例如,在教學《范進中舉》一文時,我設計了四個問題:①大家讀完范進中舉后,他喜極而瘋,是喜劇,還是悲劇?結合課文的具體描寫,談談你的看法?②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眾鄉(xiāng)鄰和張鄉(xiāng)紳對他的態(tài)度各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眾生相?③諷刺是本文突出的藝術特征,閱讀中把你認為好笑的地方標記出來,想一想背后隱含著什么?④從范進、胡屠戶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們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自主合作探究內容,完成閱讀教學的具體目標。讓各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通過交流展示,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生代表發(fā)言后,教師可以適度點撥和歸納,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反復讀讀關鍵詞句和一些精彩的描寫片斷,體會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高妙之處。文本中,夸張、對比手法運用了典型的細節(jié)來刻畫一個個人物形象。范進中舉前,他是醉心功名、低三下四、窮困潦倒的讀書人;胡屠戶是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庸俗自私的生意人形象,他蠻橫、圓滑,對范進前居后恭。張鄉(xiāng)坤先前對范進不屑一顧,后來中舉后,他又極力拉攏、討好范進。眾鄉(xiāng)鄰先前對范進漠不關心,中舉后,他們又熱心幫助范進一家。通過文中的對話和動作描寫,可看出范進老年中舉后變瘋,揭露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丑陋靈魂;鞭韃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罪惡以及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風氣。對于學生的質疑,無論是預習性質疑,探究性質疑,還是課后的延伸性質疑,教師都應加以鼓勵和引導,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于提問、善于提問。總之,質疑問難成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開啟了學生智慧之門。
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主動性曲折關鍵性的作用。不管教師遇到什么不高興的事,心情多么不高興,也都要微笑著面對學生。即使是在課堂上,學生讓你生氣了,你也要巧妙地進行處理,不能影響課堂氣氛,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情緒。課堂上,教師不必要求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學生課堂上的發(fā)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營造閱讀課堂教學和諧的輕松的氛圍。學生從心理上放松,把課堂當作師生共同探討,共同交流的樂園,使自己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和諧的閱讀氛圍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初中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營造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和氛圍,師生之間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諧共處、民主團結的師生關系,打消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焦慮感。讓他們充分汲取知識,展現個性,放飛想象,馳騁于文學作品的海洋中。創(chuàng)設比較濃厚的閱讀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節(jié),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技巧,精心設計閱讀教學中的提問,做到問題設計巧妙、科學、學生易于回答。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fā)表獨特的見解,鼓勵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只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良好的閱讀習慣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前提,同時也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體現。好習慣能造就人,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應注重語文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努力從文本中尋找體驗并鄰悟到某種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智慧和美,或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找到自己動情和開啟心智的東西,并將這些東西進行整理,用于課堂交流討論,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總之,疑問是產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之一,是學習的一種內在動機。學生帶著疑問閱讀文本,進行有效學習,心中渴望解決老師設置的課堂提問,為了達到閱讀目標,為了尋找準確答案,他們對所學內容的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思維就會活躍起來,因為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從而就會輕松自然地實現閱讀教學各項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