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李秀鈺,徐 偉
(蘇墾農發東辛分公司農業中心,江蘇連云港 222248)
水稻紋枯病又稱云紋病,俗名花足稈、爛腳瘟、眉目斑,是由立枯絲核菌感染引起的,大多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生,是目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隨著稻田施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矮桿寬葉等感病水稻品種的推廣,該病已成為影響水稻高產穩產的重要障礙[1]。近年來,由于過量施用氮肥等,水稻枯紋病的發生面積逐漸擴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2]。該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較多,粒重下降。為了篩選出有效的防治藥劑,筆者對目前市場上防效較好的12種藥劑進行了大田試驗,了解不同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的控制作用,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
1.1 供試藥劑 40%嘧菌酯可濕粉,由南京惠宇農化有限公司提供;3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由浙江博仕達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0%丙環·米鮮胺水乳劑,高郵豐田農藥有限公司提供;40%酚菌酮水乳劑,江蘇騰龍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提供;15%井岡·戊唑醇懸浮劑,由江蘇華農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提供;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由江蘇豐登農藥有限公司提供;24%井岡霉素水劑,由武漢科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由江蘇省蘇科農化有限責任公司提供;75%米錳·苯醚甲環唑,由浙江天一農藥化工有限公司提供;10%丙·井水劑,由南農農藥有限公司提供;12%秀谷(井·烯),為鎮江農科所產品;11%井岡·己唑醇粉劑,由南農農藥有限公司提供。
1.2 試驗方法
1.2.1 小區試驗。共9個處理:①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150 g/hm2;②3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25 ml/hm2;③30%丙環·米鮮胺水乳劑800 g/hm2;④40%酚菌酮水乳劑120 ml/hm2;⑤15%井岡·戊唑醇懸浮劑750 ml/hm2;⑥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300 ml/hm2;⑦24%井岡霉素水劑450 ml/hm2;⑧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300 ml/hm2;⑨清水對照。小區面積30 m2,每小區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移栽活棵后打埂隔離,防止藥劑間干擾。
1.2.2 示范試驗。共7個處理:①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225 g/hm2;②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450 g/hm2;③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375 g/hm2;④75%米錳·苯醚甲環唑300 g/hm2;⑤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800 g/hm2;⑥10%丙·井水劑750 ml/hm2;⑦12%井·烯750 g/hm2。每個處理0.067 hm2,按順序排列,不設重復。
1.2.3 施藥時間及用水量。在水稻分蘗期紋枯病病穴率達5%時噴施,用水量為300 kg/hm2。
1.2.4 試驗田概況。試驗小區選擇歷年發病較重的田塊,上水整地后打埂隔離,試驗小區的生產措施保持一致,化除及蟲害防治正常進行。
1.2.5 安全性調查。用藥后3、5、7 d觀察有無藥害發生,如有藥害則記錄藥害癥狀、嚴重度以及藥害恢復情況,分析藥劑對水稻植株的特殊影響。
1.2.6 防效調查。藥后7、15 d分別調查防效,根據水稻葉鞘和葉片為害癥狀程度分級,以株為單位,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5穴,共25穴,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計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數。如果試驗區病情較輕,可增加取點穴數,但同一次調查各小區取樣方法必須相同。
1.2.7 病情分級。0級,全株無病;1級,第四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以劍葉為第一片葉);3級,第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5級,第二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9級,全株發病,提枯死。
1.2.8 紋枯病藥效的計算方法。按照以下公式計算病情指數和病情指數的校正防效:

式中,CK0病指為空白對照區藥前病情指數,CK1病指為空白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Pt0病指為藥劑處理區藥前病情指數,Pt1病指為藥劑處理區藥后病情指數。
2.1 安全性 藥后不定期觀察結果表明各藥劑處理水稻長勢長相正常,與空白對照無明顯差異。這說明各藥劑處理對水稻生長安全。
2.2 藥后7 d的防效 由表1可知,藥后7 d試驗藥劑3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375 ml/hm2、30%丙環·米鮮胺水乳劑800 ml/hm2處理病指防效較好,分別為79.71%和76.98%;與對照藥劑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800 g/hm2的病指防效(75.72%)相當,但二者的病株率防效不及對照藥劑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800 g/hm2。其次是75%米錳·苯醚甲環唑300 ml/hm2、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300 ml/hm2、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375 ml/hm2、10%丙·井水劑750 ml/hm2處理,病指防效分別為70.99%、67.64%、69.32%和68.89%,與對照藥劑12%井·烯可濕性粉劑750 g/hm2的病指防效(67.87%)相當;病株率防效分別為78.16%、51.37%、54.47%和68.48%;試驗藥劑 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150、225和450 ml/hm2、24%井岡霉素水劑450 ml/hm2處理對紋枯病也有較好的效果,病指防效分別為60.68%、62.15%、63.58% 和 61.11%,病株率防效分別為65.67%、68.01%、69.48%、67.77%。試驗藥劑 15% 井岡·戊唑醇懸浮劑750 ml/hm2、40%酚菌酮水乳劑120 ml/hm2、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300 ml/hm2對紋枯病的防效較差,病指防效分別為43.05%、51.86%和53.50%、病株率防效分別為47.39%、41.41%和54.43%,明顯低于2個對照藥劑處理。
2.3 藥后15 d的防效 由表1可知,藥后15 d試驗藥劑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150、225和450 ml/hm2、3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375 ml/hm2、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300和375 ml/hm2處理對紋枯病表現出優良的防效,病指防效分別為78.11%、78.69%、81.89%、83.07%、76.98、86.44%、病株率防效分別為74.21%、83.42%、90.32%、74.92%、63.61%、68.62%,說明這些處理對紋枯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持效期較長。試驗藥劑30%丙環·米鮮胺水乳劑800 ml/hm2、10%丙·井水劑750 ml/hm2處理防效比較穩定,病指防效分別為 67.94%、66.69%,病株率防效分別為 70.82% 和56.80%。其他各試驗藥劑處理防效下降較快,對照藥劑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800 g/hm2防效也有所下降,對照藥劑12%井·烯750 g/hm2仍表現出良好的防效,病指防效為80.04%,病株率防效為77.23%。

表1 各處理對紋枯病的防效
參試的15%井岡·戊唑醇750 ml/hm2、40%酚菌酮120 ml/hm2、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300 ml/hm2處理對紋枯病的防效較差。其余各參試藥劑處理對紋枯病都有較好的防效。
試驗藥劑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150、225、450 ml/hm2、3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375 ml/hm2、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300和375 ml/hm2處理對紋枯病表現出優良的防效。其中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150、225和450 ml/hm2藥后7 d病指防效達60.68%以上,病株率防效達65.67%;藥后15 d病指防效達78.11%以上,病株率防效達74.21%,且防效有隨用量增加而提高的趨勢。3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375 ml/hm2藥后7 d病指防效達79.71%以上,病株率防效達70.50%;藥后15 d病指防效達83.07%以上,病株率防效達74.92%。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300和375 ml/hm2藥后7 d病指防效達67.64%以上,病株率防效達51.37%;藥后15 d,病指防效達76.98%以上,病株率防效達63.61%。以上處理對紋枯病速效性較好,持效期較長,對紋枯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試驗藥劑30%丙環·米鮮胺水乳劑800 ml/hm2對紋枯病也有較好的防效,7 d病指防效達76.98%以上,病株率防效達53.9%;藥后15 d病指防效達67.94%以上,病株率防效達70.82%。24%井岡霉素水劑450 ml/hm2對紋枯病也有較好的效果,藥后7 d病指防效達61.11%以上,病株率防效達67.77%,但持效期較短,藥后15 d病指防效和病株率防效均低于55%。
紋枯病是目前水稻生產上常發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發生時期長、為害程度重,合理輪換用藥是提高防效、避免抗性產生的重要手段。綜合考慮防效、用工和單位面積成本,在水稻紋枯病的防治上,可以考慮使用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3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適宜推廣用量為40%嘧菌酯可濕性粉劑225 ml/hm2、30%噻呋·己唑醇懸浮劑375 ml/hm2、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300 ml/hm2,持效期可達15 d左右。30%丙環·米鮮胺水乳劑、24%井岡霉素水劑、75%米錳·苯醚甲環唑作為后備品種可以與10%丙·井750 g/hm2、12%井·烯750 g/hm2輪換作用,適合推廣用量為30%丙環·米鮮胺水乳劑800 ml/hm2、24%井岡霉素水劑450 ml/hm2,但藥后7 d必須及時進行第2次用藥以確保防治效果。
[1]朱黎明,陳軼,張倩倩.11%井岡·己唑醇對水稻紋枯病的控制效果[J].江蘇農業科學,2010(S1):62 -63.
[2]李兵,倪炳華.120 g/L氟唑菌酰胺·氟環唑乳油對水稻紋枯病的田間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3):12881,1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