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星
近期,國家能源局下達了2014年光伏發電年度新增建設規模,即在綜合考慮各地區資源條件、發展基礎、電網消納能力以及配套政策措施等因素基礎上,全年新增備案總規模1400萬kW,其中分布式800 萬kW,光伏電站600 萬kW。
中國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中國將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重點向分布式光伏發電傾斜的發展原則。實際上,中國東、中部地區尤其適合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其電力易于就地消納,網購電價高,度電補貼需求少,且還能有效推動產業技術進步。
同時,隨著中國西部集中光伏電站的大規模建設,部分地區卻因為電源和電網不匹配等問題,已出現一定程度的“棄光”現象。因此,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是未來國內光伏業主要發展方向。但目前國內推動分布式光伏發電仍面臨一些瓶頸和挑戰,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行。
業內人士指出,屋頂資源稀缺、融資困難和政策補貼落實不到位是阻礙分布式光伏大規模發展的“攔路虎”。首先,分布式光伏項目一般投資規模大、回報期長,一些銀行對中小項目貸款意愿不強;其次,雖然我國存量屋頂面積很大,但符合分布式光伏項目要求的卻十分有限;再次,光伏發電主要是自主建設,在城市中則會涉及一些利益分配問題。
而隨著政府及各省市鼓勵政策的相繼出臺,2013年8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2013~2015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 吉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 吉瓦以上,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隨之,國家發改委又發布了《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補貼標準為0.42 元/kW·h。至此,國內光伏市場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年限、數額、投資回收、并網等問題均已確定。
在諸多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國內很多地區的工商業企業、公共機構、個人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積極性很高。目前,分布式裝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工業園,由于電價較高,工業園內集中使用光伏發電效益較好,企業較為積極。據悉,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規模較大的省有浙江、山東和廣東等。
但大規模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僅靠工業園區有限的屋頂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國內現有建筑,大部分在設計階段未考慮安裝光伏發電設施,因此結構強度不夠和采光不足問題突出,使得實施光伏發電改造難度很大。因此有專家建議,在分布式光伏發電正處在市場培育階段的現下,政府應該鼓勵新建建筑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與光伏發電項目緊密結合,清潔能源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此外,業內人士稱雖然分布式光伏的利好政策很多,為分布式光伏發展勾勒出美好前景,但反映到資本市場上,情況卻沒有那么樂觀,分布式光伏項目融資還是很難。據業內估算,1kW 的分布式光伏靜態投資大約需要9000 元人民幣,800 萬kW 裝機需要的資金量在720 億元。而要達成分布式光伏裝機目標,700 億元的投資是繞不過去的坎。
目前,國內大多數商業銀行認為投資分布式光伏發電的風險與收益并不成正比,對于光伏發電仍然傾向于更具有規模效應和可控性強的大型光伏電站。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可以通過縮短補貼周期的方式來解決中小投資者融資難的問題。例如將20年的補貼金額在3~5年內分期發放,而項目開發者保證20年內以遠低于當地火電標桿電價的價格向電網供電,并建立責任追究和監管機制。
2014年將是國內探索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初級階段,雖然困難不少,但一切還是在慢慢往前推進,在發展初期,國家不可能考慮的面面俱到,各省分布式也都處于起步階段,也會面臨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因此,這需要集思廣益,匯聚政府、企業、銀行和社會的智慧與力量,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循序漸進的解決分布式光伏建設項目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形成合理規范的市場與商業環境,從而迎來分布式光伏產業的大規模的健康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