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軍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北京 100037)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十分注重啟蒙教育。隨著“兒童閱讀”理念越來越被重視,兒童歷史地圖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兒童閱讀品類。兒童歷史地圖的出現對培養兒童對于歷史的興趣、幫助他們認識過去和未來的聯系,以及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增強創新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歷史事件對于學生而言,不應該是“時間、地點、事件”的簡單結合,也不應該是“原因、內容、意義”的枯燥表述。只有將歷史和地圖、時間和空間整體地向他們展示,才會讓他們發現歷史的生動、有趣,從中得到啟示意義,從而提升其知識水平。
“左圖右史”是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良好閱讀習慣和優良傳統,同時也說明了地圖和歷史是一個不可分離的知識體系,只讀歷史掌握不了古代事件的發展背景,只讀地圖則少了歷史故事穿插的樂趣。對于兒童這個特殊的閱讀群體而言,要表達出歷史的生動和準確,地圖和插畫的輔助必不可少,三者結合才能幫助他們樹立準確完整的地理信息和空間概念。通過“借圖講史”,幫助他們了解和學習歷史,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將時代的特點和史實引入腦中。
與單純的文字描述相比,地圖在反映事物所處空間狀態方面具有更簡明、直觀的特征。地理環境是古今中外歷史發生的舞臺。要完整地理解歷史、讀懂歷史,就要充分了解當時的地理環境,而這一步需借助于歷史地圖來完成。充分利用歷史地圖的各個要素,能夠更精煉、更直觀地再現當時歷史事件的各個側面,從而使兒童更準確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軌跡。
兒童歷史地圖是一種專門為適應兒童閱讀需要而編制的特殊圖種。它以簡明的、特定的地圖語言再現歷史畫面,其載負的圖形信息能夠達到文字表述難以實現的直觀效果,尤其與歷史知識緊密配合,是取得最佳閱讀效果的重要工具。
歷史地圖可以通過其特定的地圖語言使抽象的文字表述具體化。地圖語言是一種用各種特定的圖例符號來表示空間概念的語言形式,常見的地圖語言大體包括表示各類等級的居民地符號及其相對應的境界線,如國界或政權部族界,一級、二級政區界線等;河流、湖泊、道路、山峰、關隘等自然要素的符號;表示歷史專題要素的各種符號,如戰爭符號及各種經濟、文化標志符號等。熟悉各種圖例符號,就能夠讀懂地圖語言所表示空間狀態的確切含義,獲取文字表達難以實現的效果。對于兒童而言,這些符號可以看做是圖畫的一部分,通過對這些符號的初步了解,可以培養他們閱讀地圖的興趣,構建一個初步的地圖基礎;也可以使其由此開始熟悉歷史上的地理環境,潛移默化地了解歷史地理知識。
兒童歷史地圖可以通過多個角度直觀地展現歷史發展的不同層面,從反映歷史要素的類別上看,主要有疆域圖、形勢圖、戰爭圖、交通圖、經濟圖、民族圖等。疆域圖旨在體現政治權力中心與疆域四至,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方行政區和重大事件發生地。形勢圖是動態歷史活動的展現,可以清晰地表現出歷史事件中各方所處的變化中的態勢,跟文字相輔相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開始、經過和結局。戰爭圖是對戰爭的作戰經過、戰術運用及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進行直觀展現,除交戰地點和行軍路線等地圖符號以外,清晰直觀的底圖從側面反映了戰爭地點的地理形勢細節。交通圖重點表現歷史上不同時期的交通狀況,體現出中外交往與聯系,幫助兒童更好地了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史。經濟圖重點表示一定時期事物的分布狀況,如果把古代史上不同時期的經濟圖放在一起對照,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便凸顯出來,如不同時期農業的分布,手工業門類、數量的變化,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等,為抽象的文字表述作了具體的注解。
兒童歷史地圖的特點在于圖文并茂,讓孩子輕松了解歷史,擴充文化知識。它用生動活潑的地圖、豐富多彩的插畫和簡單明了的文字為兒童打開了一扇歷史和地理的大門。色彩、圖形和文字的組合為他們展現了形象的圖畫空間和文字世界,一方面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他們發揮豐富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圖像成為啟蒙孩子們知識的橋梁(如圖1所示)。

圖1 兒童歷史地圖例圖
(1) 主體地圖
如何讓小讀者讀懂歷史地圖成為編輯首要思考的問題,我們常說“說話要說別人能聽懂的話,做圖要做別人能看懂的圖”。如何做到這點,難度是比較大的。以編制中國歷史地圖為例,首先考慮的是按時間發展的順序為小讀者們展現中國歷史的畫卷,這樣既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也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中國從古至今的發展情況。因此采用王朝更替為主要脈絡,用地圖展現每個王朝的范圍,并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及中外交流等在地圖上以合適的方法表現出來。通過地圖、插畫和文字三者結合的方式幫助小朋友們看圖和閱讀,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和悠久豐富的發展歷程。歷史疆域地圖是主體部分,直觀地表示了政治權力中心與相應朝代的疆域范圍,以及周邊少數民族及政權的分布等,除此以外,相應的“地圖說明”把地圖表示的內容及包含的意義以簡明扼要的語言一同表述給讀者,圖文呼應,加深理解。
(2) 地圖說明
地圖說明即簡單的圖說,它是將地圖所處的朝代及當時中國大地上的政權分布情況進行一個簡明的概括性說明。通過閱讀地圖說明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地圖表達的內容,是作者在編圖時主旨思想的體現,是解釋地圖、讀懂地圖的關鍵部分。
(3) 圖例設計
兒童歷史地圖相對于地理地圖而言,在內容的理解上難度大一些,如何做到地圖易讀、好讀,需要深入考慮。地圖固然有形象直觀的特點,但是脫離了文字敘述,地圖的特點根本無法體現。在小讀者對地圖語言尚且陌生的情況下,用文字敘述反而會起到更好的作用,因而,盡量使圖例簡單化,是兒童歷史地圖編制的重要一環。
(4) 古今對照
歷史是以往發展經驗的總結,要讀懂歷史地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古今要素的對比和變化。地圖中采用古今地名對照,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歷史事實,還原歷史真實環境。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同的政權中心控制的范圍也在不停地發生改變,因此通過古代疆域與現在疆域的對比,可以直觀地接觸到歷史版圖的變化。
(5) 注音問題
歷史圖中出現的人名、地名、民族名等存在許多連成年人都讀不出來的生僻字、多音字等,而兒童的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兒童歷史地圖中不能存在讓小讀者們讀不懂和看不懂的情況,這樣會打擊他們的閱讀興趣,對于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毫無增益。對這些字進行注音,可以幫助小讀者學習這些字的正確讀法和寫法,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激發他們對歷史知識的興趣。
(6) 古代少數民族及政權的解釋
中國歷史疆域地圖是以王朝更替為主線,反映中國歷史演進的脈絡。疆域圖并非只包括出現中央王朝的統治區域,而是同時也表示了其周邊的少數民族及政權,這是基于“中國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國家”這一原則。歷史上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在祖國土地上勞動生息的范圍及其所建立政權的疆域和政區,都是中國歷史上疆域的一部分。如“西漢時期全圖”中就表示了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肅慎、夫余、烏孫和南方的羌族;“隋時期全圖”表示了東、西突厥;“唐時期全圖”表示了靺鞨、吐蕃等。從秦漢到清,從王朝的興衰、更迭,少數民族的分布、遷移及民族間的交融,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大家庭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使小讀者懂得,奠定今日中國疆域規模的不僅僅是漢族,而是由多民族共同努力締造的結果。這種直觀的效果,是文字表述無法代替的。古代少數民族及政權的發展狀況,以及和中央政權的關系,作為歷史知識的拓展延伸予以介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國家”這一理念。
(7) 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是把歷史上發生過的有一定影響力的事件根據某一主題按年代先后順序排列起來的一種參考資料。作為兒童使用的歷史地圖,因篇幅限制,地圖不能完整地表達所處朝代所有的歷史事件,因此通過大事年表的補充,可以使小讀者們對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略知史實要略,幫助他們更詳細地了解歷史,熱愛歷史;同時也可以結合相應的地圖查找該事件發生的地點,提升小讀者們讀地圖查地圖的興趣。
(8) 索 引
索引是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歷史地圖中的重要名詞(包括人名、地名、詞語等)進行歸納總結并羅列表示,給出它們相應的頁碼,方便讀者快速查找,這樣可使小讀者們以少量的時間查找他們感興趣的歷史事件,也可以培養他們查詢有用信息的能力,對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由于在兒童歷史地圖中涉及的地名較少,應該相應地側重于詞語檢索。
兒童歷史地圖是一種特殊的地圖閱讀品類,如何使小讀者能夠了解歷史、讀懂歷史、增加對歷史知識的興趣,是筆者在編制地圖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幫助小讀者建立博古觀今的思想觀,首先要樹立他們對歷史知識的興趣。歷史的進程是人類出現、發展、進步的過程,這個過程既表現在時間的連貫性,也表現在空間的多樣性。要全面、科學、準確地重現歷史事件,表達歷史進程,不能單靠簡單蒼白的語言和文字描述。可以通過地圖、插圖和文字三者的有機關聯,將一系列的歷史人物、事件,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還原在當時的歷史地理環境下,這樣不僅顯得生動有趣、直觀明了,而且還能有效地向小讀者傳輸時空觀念的基本構成。歷史地圖能夠表述宏觀的歷史發展進程和微觀的局部事件細節,將歷史事件清晰簡明地展現在小讀者眼前,由此構成的歷史地理觀念更加科學準確,全面立體。
歷史學習中廣泛采用的方法是文字性學習,即將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通過大段文字來向小讀者描述。這種學習方式將生動真實的歷史事件變得抽象、枯燥,對于一些需要表現動態變化過程的歷史場景無能為力。因此,歷史地圖和插圖作為輔助性資料,與文字相結合,相得益彰、取長補短,同時彌補了單用文字或圖片來表述歷史的缺點,如用歷史地圖來展示戰爭動態、疆域變化、歷史要素的分布等涉及自然地理空間的內容,用歷史插圖來勾畫具體的歷史場景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等直觀歷史要素,用文字表述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及歷史發展的格局和趨勢總結等,三者結合,可以展現立體生動的歷史事件。
兒童歷史地圖的編制應當從注重培養小讀者的創新能力出發,采用合適的方法來實現閱讀學習的目的。創新能力是素質能力的體現,也是兒童教育中非常重視的一部分。歷史地圖通過歷史和地理的結合,可以幫助小讀者培養跨學科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系列地圖的結合與比較,可以揭示歷史現象發展的規律和本質;通過地圖與文字的聯系,可以展現該歷史時期的歷史結構和體系。總之,歷史地圖的閱讀和學習,可以培養小讀者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激發歷史學習興趣,培養辯證邏輯能力,開拓視野,開啟思路,最終提高創新能力。
對于小讀者而言,歷史更像電視連續劇,如果只是單純地向他們講述發生了什么事情,并沒有更多的思考意義。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小讀者建立一個探索和思考的習慣,幫助他們更全面、更科學、更客觀、更深刻地去認識歷史、學習歷史,并因此獲得啟發。兒童歷史地圖的編制中將地圖說明、古今對照、疆域地圖、大事年表等相關表示方法相結合,使小讀者們除了閱讀地圖以外,還能通過其他相關歷史信息來加深印象,提出問題并找到答案。當然地圖編制的方式多種多樣,是一門非常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學科。在進行兒童地圖編制時,只要堅持以“加強小讀者的思考能力”為出發點,培養他們對于地圖和歷史的興趣,同時能使他們對這些事件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思考方向,就是兒童地圖編制的一大創新了。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地圖的承載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與傳統紙質平面地圖相比較,電子地圖具有更方便、更直觀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手段將知識進行多層鏈接,配以互動娛樂功能,將歷史知識進行動態展示,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和運營,是目前市場上所缺少的歷史地圖學習方法,具有廣闊前景,也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創新。在兒童歷史地圖編制時結合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和軟硬件環境,用不同的地圖載體來表現地圖形式,不僅對于兒童歷史地圖具有重大的意義,對于以后地圖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
總之,地圖的類型多種多樣,針對不同的讀者群和不同的用途也有各種編制形式。對于兒童歷史地圖這種特殊的輔助教育閱讀品類,編者更需要注重的是讀者接收和提取知識的能力,充分發揮地圖的可讀性、可觀性和可用性,結合文字的簡明描述和地圖的直觀可視,構造出合適的兒童歷史地圖。 同時兒童歷史地圖也充分利用精美的地圖激發兒童對美的追求,用傳神的畫面解讀他們對知識的熱愛,讓他們以最輕松的姿態來閱讀和認識歷史,縮短時與空的距離,讓昨天、今天銜接成一條光滑的弧線,以實現最終主題——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相信以后兒童歷史地圖的發展將更加多姿多彩。
參考文獻:
[1] 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基礎和前景[J].東南學術,2002(4):31-39.
[2] 陸水滔.發揮歷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0(29):153-154.
[3] 劉文濤. 關于歷史地圖在高校歷史學研究和教學中的作用的幾點思考[J].歷史教學:高校版, 2009(8):71-75.
[4] 趙玉清.淺談圖片、文獻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5] 謝彩娥.歷史教學中歷史地圖的閱讀和運用[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8):316-318.
[6] 陳英.淺談歷史教學中地理知識運用的意義[J].西藏科技,2008(2):40-43.
[7] 林源.科學使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高教論壇,2002(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