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辦“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舉措”新聞發布會,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司長黃國梁出席發布會并透露,質檢總局正在建設的企業質量信用檔案數據庫,目前已在2012年5月份的5個省試點基礎上,擴大到了25個省試點,已經形成涵蓋國家、省、市、縣4級企業質量信用信息采集鏈條,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互聯互通。
圍繞《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的頒布,黃國梁首先介紹了質檢總局在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加大事中事后監管力度方面的有關舉措。他表示,根據國務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質檢總局堅持“放、管、治”三位一體,在主動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同時,注重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
質檢總局作為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14個重點部門之一,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十分重視,圍繞著促進就業、推動創新、降低門檻,在原來下放取消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取消、下放11項行政許可事項,取消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到總數的1/2。
據介紹,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質檢總局注意運用法治方式履行質量安全監管的職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黃國梁說,質檢總局將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質檢監管方式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高監管效能。推進企業質量信用信息向社會公開公示。通過質量信用信息公開和公示,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廣大消費者了解市場主體的質量信用狀況,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提高消費者的質量意識。盡快出臺質量失信“黑名單”制度,將制售假冒偽劣等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企業納入“黑名單”管理并向社會曝光,加大對質量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優化質量發展環境,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改革企業產品標準備案管理制度,轉變企業標準備案管理方式,推動企業產品標準實行自我聲明公開,改事前審查為事中事后監管。推進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改革。認證機構要對生產企業分類,對“管理規范、誠信守法、質量穩定”的“優質”生產企業和產品,按照基本認證模式實施認證;對其他等級的生產企業和產品,按照風險評估,強化監督,確保認證效果。
對于外界普遍關心的全國企業質量信用檔案建設,黃國梁介紹了有關方面的情況。他表示,全國企業質量信用檔案是質量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作,也是國家社會信用體系統一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全國企業質量信用檔案數據庫建設并逐步實現部門共享、社會公開,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培育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質檢總局高度重視企業質量信用檔案數據庫建設工作,2012年在5省進行試點,2013年擴大到25個省試點,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涵蓋國家、省、市、縣4級的企業質量信用信息采集鏈條,實現在全國范圍內的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