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憋@然,要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離不開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合格、具備良好信息素養的師資隊伍。作為教學前沿的教師、新課程的實踐者,認識、掌握并創新地運用信息技術已成必然,信息素養亦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因此,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
對教師培訓也講究“任務驅動”。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中,學員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識,然后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叭蝿镇寗印睆娬{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讓學員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帶著任務來學習,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來驅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具體的做法是:
1.劃分小組,明確各自職責。
為了培養學員的協作精神與團隊意識,根據學員已有的技術水平與各人的特長將分成組,并在開班典禮上宣布:如果小組中任何一位學員無法通過最終考核,則該小組的所有組員均不能通過考核。對各組任命小組長,由小組長進行統籌與分工,由班長對此統一進行登記,記入考核成績。
2.明確任務,激發學習動機。
學員們初進實驗室時,放在他們面前的是“裸機”以及相關課件制作軟件、操作系統。培訓結束后,每組完成一個教學設計和課件,并借班上一節課,課后指導教師與其它組進行評價,提出改進見意。
3.開設課程,學員自愿參加。
按教學計劃開足課程,學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如果自己認為能通過最終考核還可以申請免修。
4.團結協作,以交流促提高。
聽完一門課程后,各小組可以一起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組內、組與組之間都允許進行充分的交流,授課的教師也一起參與討論,以及時解決學員的問題,直到每位學員完成任務為止。通過這種交流與碰撞,學員迅速得到了鍛煉與提高,同時,他們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三個人一起學比一個人學要快;三個人一起做一件事情比一個人做要方便。
5.逐一嚴格考核,鞏固學習成果。
修完一門課程后,就對全體學員進行逐一考核,如小組內一人考核不過關,該小組則全體不及格,需重新學習。
將信息技術的培訓與教學思想以及學科知識的培訓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把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和革新教師的教學思想結合起來,而不是單獨提高信息技術。就可開始一邊學習信息技術,一邊應用信息技術(即“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學習”)。同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再不斷發現不足,逐漸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使信息技術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課題組要根據受訓教師對信息技術技能與應用的當前需求與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設計一些必須運用信息技術來完成的教學任務或學科主題,實現信息技術+學科內容+實際問題+自主探索+專家引導=具體學科任務驅動的行動研究。具體的做法是:
1.按學科特點,講授相關軟件。
如語文:聲音編輯軟件、影視編輯軟件、漢字轉拼音、學科符號王。數學:聲音編輯軟件、影視編輯軟件、幾何畫板、學科符號王。英語:聲音編輯軟件、影視編輯軟件、學科符號王。
2.培訓者設計一些必須運用信息技術來完成的教學任務或學科主題。
培訓者要深入了解受訓者的教學問題與需求,這是設計合適任務的前提與關鍵,針對性不強的任務設計不能引起受訓教師的興趣,也無法提高受訓者的實際能力,更不能解決受訓者的實際問題,所以,培訓者與受訓教師的協作與交流是必要的。具體任務的設計可以借鑒Intel公司正在推廣的“Intel未來教育”培訓時的任務設計方法:“Intel未來教育”培訓時不尋求給受訓教師很多時間的計算機技能訓練,而是強調一種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科教學資源與過程進行設計的方法,并在具體任務中來消化這種方法,從培訓一開始就要求受訓教師以本學科內容為核心,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并解決一個自身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問題。
3.受訓教師在網絡上收集相關資料,互相交流完成教學設計。
接受任務后,教師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授課的教師也一起參與討論,以及時解決學員的問題,直到每位學員完成任務為止。通過這種交流與碰撞,學員迅速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4.逐一考核,鞏固學習成果。
所有課程修完以后,對全體學員進行逐一考核??己朔椒啥喾N,如寫一份教學設計、完成一件課的課件、上一節信息技術的示范課、對培訓的反思等。
培訓形式包括講授、自學與討論、做中學活動。教師每2周集中培訓1天,時間為10周108學時。在兩次集中培訓之間布置輻射和課堂實踐的后續活動,通過網絡為后續活動提供在線課程和課程資源來支持學員的學習。應用網絡作為交互工具,案例分析和行動研究的全部活動在網上發布,并開辟專題論壇。培訓還強調學員在培訓過程中形成的自己的課件是最寶貴的課程資源,這樣把教師培訓、教師研究和開發優質課程資源三者結合,形成基于網絡的新型專業發展模式。培訓大致通過以下步驟來展開:
1.確定培訓主題。
我們基本上每月安排一個培訓主題,并在學科網站的論壇上進行公布,一個月的培訓活動就圍繞該主題展開。
2.組織理論學習。
為每一個專題收集相應的理論資料,通過E-mail分發給每一位參訓教師,要求他們用一周左右的時間對資料進行全面的預學。
3.設計教學片段。
為了更好地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要求每位參加培訓的教師結合所學理論對指定的教學內容設計兩個以上的教學片段,發布到網站的“網上教研”論壇中。教師們可以在論壇中對各種教學片段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網上交流氛圍。
4.組織教學實踐。
在前面的基礎上推選出兩位教師,選擇同樣的教學內容,結合研究專題獨立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所有的教師集中觀摩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并用攝像機記錄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5.網上交流。
由于交互式評課的時間非常有限,交流不一定能深入,發言的面也不一定廣泛,因此,我們充分利用“網上教研”論壇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每次進行交互式評課后發起有關專題研究的討論,組織學科教師在論壇里進行充分深入的交流。通過這樣一種獨特的網上教研,既加深了對各個專題的認識,又慢慢養成了勤于思考、敢于辯論的良好習慣,更重要的是每位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要求教師花大量時間去閱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學習計算機應用知識、參加報告會,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深化教學改革。在實踐中,我們認為開展課題研究,讓教師帶著“任務”去驅動“學習”,可促使教師在教學中實踐多媒體教學的各種方法。實行“探究式”學習方式是將所學知識有效地運用于教學實踐的最好辦法。大致通過以下步驟來展開:
1.課題組確定遠程教育與信息技術方面的課題。
2.課題立項后,有的放矢地對立項課題的研究者進行多媒體課件制作和網絡教學平臺使用方法的專題培訓。
3.個別輔導或在論壇、網站上答疑,解決、指導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4.在課題結題時,評出“精品課題”和“示范課題”,這樣力圖“以點帶面”,以對立項課題的培訓和支持帶動全縣教師信息技術技能培訓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