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珊,陳美琪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430072)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幾代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中國農村現代化更是“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農村現代化離不開農村土地制度的良好支撐。正因為這個原因,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農村土地制度如何與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問題,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
這種熱點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①土地流轉的研究。研究者研究選擇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依據。②土地征收的研究。研究者研究土地征收中的一些問題,并相應地提出了對策和措施。③土地制度本身的改革。研究者中國土地制度改革“國有化”、“私有化”、“完善集體所有制”、“土地混合所有制”的各種利弊。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土地制度中的核心內容進行了分析,其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本文認為上述研究沒從戰略上把握中國土地制度的實質。
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之上,中國基本社會制度的建立無不以“中國夢”的實現為中心線索。因此,土地制度的產生和演進也和“中國夢”相關聯。如果不是在戰略上,從“中國夢”的視野上來把握和研究中國土地制度的改革,那么改革只能就中國土地制度的改革而改革,而失去了土地制度改革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條主線。因此,對中國土地制度的約束條件研究,能夠在理論上具有前瞻性地把握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徑,并指導具體的土地改革實踐活動。鑒于此,本文將以土地約束因素為核心要素進行研究分析,力圖為中國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個思路。
在分析之前,本文把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始至今,中國人民為了探尋“中國夢”而付出的努力,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以作為本研究的歷史時間基礎。第一個階段是從新中國建國的1949年到1978年。第二階段是從1978年至2008年。第三階段是從2008年至今。這種劃分標準和依據有兩個方面:一是這種劃分思路與中國各時期內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大致相對應。二是因為在所劃分的期間里中國的土地制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下文將分別闡明,不同歷史階段的基本任務,如何對中國土地制度發展形成約束。
(1)1949-1978年人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制度。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主要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醫治國家長年戰爭中的創傷。二是對中國社會結構進行社會重造。1949年之前中國所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實踐并沒有實現中國繁榮富強的“中國夢”。這些經驗和教訓讓中國有識之士認識到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但是社會主義道路應該如何走,是一個全新的命題。三是新中國的成立打破了傳統國際政治、經濟和地緣秩序,中國面臨著美國和前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的戰略壓力。一方面美國對于中國實施社會主義政策在意識形態領域上有敵意,并在事實上通過對朝鮮,越南等方面采取武力干涉行為,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形成戰略壓力;另一方面,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集團希望中國徹底放棄自己的主權,加入并成為美蘇爭霸的一個棋子,通過在一系列諸如珍寶島等涉及中國領土完整方面的干涉行為對中國施加戰略壓力。這些歷史約束條件構成了中國在當時條件之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選擇的約束條件。中國土地制度的選擇只能是中國客觀歷史條件下的必然決定。
上述問題,特別是第三個問題,使得中國面臨著是生存還是滅亡的問題。新中國的建國者別無選擇,只能集中全國的力量,團結在一起,共同抗擊外部的壓力。中國在政治經濟上選擇實施的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之下,土地制度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公有制道路。
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采用了公有制的形式,其他生產關系等必須與其相適應,因此在社會組織結構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公有制的形態。例如,在生產領域,中國采用了公社制的社會組織形式,即由公社成員共同生產,并共同分配物資和消費資料;在價格領域,中國采取了計劃經濟的形式,價格不完全符合資源稀缺程度;在分配領域,中國采取了通過各種票據來供應居民消費資料的管理形式。
這種公有制土地生產經營模式對于迅速恢復國民經濟以及抵抗各種外部壓力取得了許多的勝利,表現在:第一,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在1949~1979年的30年間迅速增長,在以1949年GDP基數為1.00的基礎上,1957年的GDP為2.91,1978年的GDP為13.50,30年間GDP增長了13.5倍。第二,中國在建國之后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通過集中全國的資源和意志,取得了朝鮮戰爭的勝利,為國內的和平建設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地緣環境。第三,國內建立了比較齊備的國民經濟生產體系,初步完成了中國的重工業化過程。農村土地為中國的重工業化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農業剩余,對中國的重工業化功不可沒。
總結以上,在1949-1978年期間,中國農村土地公有制的形成過程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國家戰略任務相關聯的必然過程,并且它是與中國當時的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
(2)1978~200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1949~1978年,農業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一些研究甚至認為在1952年~1978年間,中國的農業為中國的工業化提供了1萬億積累資金,中國工業建立起了工業門類和種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計算,中國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世界上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只要是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然而,在30年的實踐過程中,土地公有制的弊端也開始顯露出來了。弊端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制度本身具備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時代的發展,生產力發生了改變,造成過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土地制度逐步變成了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土地公有制的弊端之一是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不高。在人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下,所有勞動者共同勞動,干多干少一個樣,都吃大鍋飯,因此,簡單依靠行政力量并不能調動其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勞動者之間的個體勞動無法比較,而最終分配大家平等,這種制度缺乏激勵機制,造成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土地公有制的弊端之二是人民公社制是一種土地和人高度結合的制度,土地事實上束縛了人的思想和自由,造成人的勞動的被動型和無創造性思維。
針對于此,在1978年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在土地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把經營權下放給家庭,家庭可以通過市場來交易自己的剩余產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過去長期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得到了重大改進。農民可以自主支配自己的生產和勞動剩余,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農民們更加愿意采用新技術、新科技來進行農業生產活動,農業生產出現連年豐收。
農業領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國民經濟以及其他各個行業的迅猛發展。農業領域提供的物質基礎為“中國夢”的最終實現提供了初步的物質基礎。從1978~2008年的30年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讓中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并且為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然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缺陷在經歷了1978~2008年30年的運行,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需要進行制度創新。
文章把2008年之后土地制度所面臨的約束問題定義為中國正在經歷的過程。在經歷了農業人民公社公有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兩種土地制度之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已經完成了從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哲學邏輯循環過程。中國的經濟規模也從1949年在全球經濟體中排名落后的狀態,升至2008年排名全球經濟體第三的位置,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提升非常迅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農業機械化生產開始普及和廣泛采用。農業生產領域邊際效應遞減規律的作用下,過去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下的農業隱形失業人口開始成為顯形失業人口,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1978~2008的30年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經歷了從離土不離鄉的候鳥式遷移期,和1990年開始出現離土又離鄉的遠距離遷移期。遠距離遷移剩余勞動力在2000年前后形成了“民工潮”。
自2008年之后,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演進面臨的約束因素大致為:第一,農業機械化的高效率導致大量農業剩余人口出現,這些人口在農業領域無法實現就業;第二,工業領域相對高報酬率,造成農業領域土地拋耕現象嚴重;第三,農業領域大量人口流出,造成許多村莊都是老弱病殘在從事農業勞動,農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水平變差了;第四,出現了一系列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等社會問題。
這一系列土地制度有關的問題,使得本文認為農業土地制度必須進行創新和改革。改革的出路就在于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并與生產關系相符的新的土地經營制度。這種土地制度的要點和核心在于:①有利于農業滿足中國人口的基礎糧食需求的基礎上,為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②有利于改變土地對人口的束縛,讓人和土地自由分離和結合,讓勞動力按照自己的資源稟賦來自由決定與土地的結合程度;③有利于滿足新技術和新工藝對農業生產的要求,徹底解放農業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
文章認為要想完成上述目標,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中國農村土地的流轉制度。在不改變中國土地國有制形式下,土地的經營權可以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進行流轉。
由大型的農業公司通過集約化和機械化的手段來實現農業的規模生產和經營。中國剩余的農業勞動力通過城鎮化的過程完成其從農業人口向市民的轉化過程。
綜上所述,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中國歷史條件的產物。并且隨著歷史時期轉變,科技、生產力的變化和國家任務的改變不停演進。由此,本研究總結如下:
(1)任何制度都不是一個僵化的制度,必須與時俱進。中國的人民公社土地公有制,中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為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這些制度隨時間推移會碰到瓶頸,因此,中國需要有創新性思維對過去的制度進行反思,并加以改進。
(2)制度的調整和改進,必須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人民公社的集體勞動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都沒有改變土地公有制的社會屬性,是屬于公有制范圍內的改良運動。對于中國正在進行的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問題,也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此徹底改變為土地私有制,將導致社會的混亂,不利于中國“中國夢”的實現。
[1]劉莉君.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績效比較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2]韓澤兵.中國特色的土地征收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李溦,馮海發.農業剩余與工業化的資本積累[J].中國農村經濟,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