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劉艷萍 侯玉敏 謝萍
(1成都中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四川成都610072)
謝萍教授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第十批四川省政府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老中醫藥專家楊家林學術經驗繼承人,國家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婦科腫瘤方向學術帶頭人。從事中醫婦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0余年,對圍絕經期諸癥的認識及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同導師謝萍教授隨診,親聆教誨,受益匪淺,現特舉導師門診治療圍絕經期諸癥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以資共享。
圍絕經期是指女性從接近絕經時出現與絕經有關的內分泌、生物學和臨床特征性變化起至最終月經后1年內的期間[1]。圍絕經期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內分泌、軀體和心理方面的變化,大部分女性可表現為一系列性激素減少所引起的癥狀,如月經改變、汗出、潮熱、面部烘熱、陰道干澀、抑郁、情緒不穩、煩躁、失眠、頭痛和血壓波動等[2]。圍絕經期諸癥的病程短者 1~2年,長者可達 10~20年,尤以 45~50歲婦女癥狀最明顯。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女性絕經前后性腺發生退行性改變,使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之間的平衡制約關系失調,進而導致機體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性功能障礙等病理改變[3]。中醫典籍無圍絕經期諸癥的病名,其論述散見于“百合病、臟躁、崩漏、心悸、郁證、不寐、眩暈”病證中。中醫學認為,婦女絕經之年,腎氣漸衰,天癸漸竭,沖任二脈虛衰,精血不足;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4]。”臟腑失于濡養,引起機體陰陽平衡失調,導致本病的發生。故我師認為,本病病根在腎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衡,影響心肝脾等臟腑,從而出現多臟腑功能失調的復雜證候。腎虛則水不涵木,肝血不足,肝失濡養,導致肝藏血、疏泄功能失常,則心煩易怒、煩躁不安、心悸失眠;腎虛腎精氣不足,清竅失養,則頭暈耳鳴;腎陰虧虛,陽失潛藏,則烘熱汗出,潮熱面紅。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后天互相為用,腎虛可導致脾虛,腎陽不能溫煦脾陽,則脾運化水谷精微失職,則大便不成形。脾腎陽虛,陰寒內生,寒凝血瘀;脾氣不足,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氣滯血瘀。
2.1 腎陰陽兩虛 證見顴紅唇赤,虛煩少寐,潮熱盜汗,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腹冷痛,頭昏目眩,耳鳴心悸,月經過多或淋漓不斷,白帶清稀,舌淡苔白,脈沉細。我師以壽胎丸加減陰陽雙補、固攝沖任,針對陰陽俱虛于下,而又虛火浮炎于上的復雜證候而設。方中壽胎丸養血補腎,佐以豬脊髓溫腎陽,知母、黃柏滋腎陰瀉相火,當歸調養沖任。
2.2 腎虛肝郁 證見絕經前后月經紊亂,烘熱汗出,精神抑郁,胸悶嘆息,煩躁易怒,睡眠不安,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細弦。我師以生脈散和大補陰丸加減滋腎養陰、疏肝解郁。方中南沙參、麥冬滋陰養血,當歸、枸杞子養血柔肝,佐以黃精、熟地黃滋補肝腎,香附、廣木香行氣疏肝解郁。
2.3 肝腎陰虛 證見月經紊亂,量或多或少,色鮮紅,面部潮紅汗出,頭痛眩暈,腰酸耳鳴,手足心熱,或骨蒸癆熱,心悸,失眠,健忘,舌質暗紅,舌苔薄黃或少苔,脈細而數。我師以六味地黃湯加減滋陰潛陽、陰平陽秘,則諸癥自除。方中六味地黃丸補腎陰,佐以生地黃增強益陰清熱的作用,白芍斂陰和營,龍骨、牡蠣、菊花育陰潛陽以平肝。
2.4 心腎不交 證見月經周期不定,量時多時少,心悸失眠,多夢易驚,心煩不安,或常嘆息,精神不易集中,時而汗出,口苦咽干,腰膝酸軟,舌質鮮紅,苔薄黃或少苔,脈弦細或細數。我師以黃連阿膠湯加味滋陰降火、交通心腎。方中黃連清心瀉火;佐以阿膠、雞子黃為血肉有情之品,可補心腎之陰;當歸、首烏養血滋陰;白芍、龍骨化陰平肝,鎮心安神;熟地黃、杜仲、山茱萸補肝腎強腰膝。
3.1 病例資料 魯某,女,47歲,2013年12月17日初診,月經紊亂1年余,潮熱汗出20 d,停經50 d。孕產史:G3P1。月經史:初潮13歲,經期7/28~30 d,量中,色紅,偶夾血塊,無腹痛腰酸等。近1年余月經周期時提前時推后,伴腰酸脹,近20 d全身潮熱汗出,LMP:2013年 10月 28日,4 d凈,量中,色暗紅,無血塊,經期腰酸脹明顯。白帶:量少。納可,夜間多夢,情緒急躁,大便2次/d,不成形,小便調,目澀眼干,潮熱易汗出,白天夜間均有,頭暈耳鳴,腰酸脹明顯,舌質紅苔薄黃,脈數。B超:子宮前后徑4.0 cm,內膜單層0.15 cm,余未見異常。血激素E2:11.06 μmol/L,FSH:26.86 μmol/L,LH:17.58 μmol/L(提示卵巢儲備功能下降)。中醫診斷:圍絕經期諸癥;西醫診斷: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辨證:腎陰虛兼肝郁。治法:滋補腎陰、疏肝解郁。處方:南沙參30 g、麥冬 15 g、五味子 10 g、熟地黃 10 g、知母 15 g、鹽黃柏 15 g、龜甲膠10 g(烊化沖入)、豬脊髓 10 g、茯苓 10 g、枸杞子 10 g、砂仁 5 g(后下)、廣木香10 g、川楝子 10 g,8劑,2日 1劑。二診:2014年 1月3日,自訴服上藥諸癥減輕,但至今未復潮。納可,夜間仍多夢,精神可,情緒急躁,潮熱汗出、眼干目澀均減輕,腰部酸脹,口干不苦,大便1次/d,仍不成形,小便可,舌暗紅苔薄白,脈滑。B超:子宮前后徑4.0 cm,內膜單層0.25 cm,余未見異常。效不更方,繼用前方去鹽黃柏、砂仁、廣木香,加用淮山藥15 g、香附10 g、當歸 10 g、白芍 15 g、雞血藤 20 g、懷牛膝 15 g,8劑,1劑 /2 d。三診:2014年 1月 20日,現經行第3天,量少,鮮紅色,無血塊,腰部酸脹減輕,納眠可,大便稀,小便調,精神情緒可,兩顴潮紅,口干明顯,夜甚,久視后眼花,舌質紅苔黃膩,脈弦。處方:南沙參30 g、菟絲子15 g、桑寄生15 g、續斷15 g、枸杞子10 g、砂仁 5 g、廣木香 10 g、黃精 15 g、當歸 10 g、白芍 15 g、白術 10 g、茯苓 10 g、陳皮 10 g、川楝子 10 g,8劑,1劑/2 d。四診:2014年2月5日,服上方后納眠可,情緒精神可,二便調,輕微腰酸腰脹,無口干口苦,無潮熱汗出,無頭暈耳鳴,無口干苦,舌質紅苔薄黃,脈數。繼服初診處方。患者經中醫治療3個月后,月經復潮,潮熱汗出、眼干目澀癥狀消失,腰酸腰脹癥狀明顯減輕,納眠、二便已調,繼續中藥調治3個月。近期電話隨訪,被告知患者月經可自行來潮,經量偏少,一般情況可,無腰酸腰脹,無口干口苦,無潮熱汗出,無頭暈耳鳴,無目澀眼干等癥。
3.2 討論 我師認為,本例辨病圍絕經期諸癥,患者正值婦女絕經之年,腎氣漸衰,天癸漸竭,沖任二脈虛衰,精血不足,使得臟腑失于濡養,引起機體陰陽平衡失調,導致本病的發生。加之患者性急善怒,肝經郁火,耗灼真陰,久必陰虛而火愈旺。虛火擾動沖任血海,發為圍絕經期諸癥。我師在整個隨診過程,靈活辨證選藥治療,收效甚佳,其臨床常用方藥基本以生脈散合大補陰丸、壽胎丸加減。方中南沙參、麥冬、五味子滋陰養血;當歸、枸杞子養血柔肝;生白芍益肝腎;川楝子、廣木香行氣疏肝解郁;豬脊髓溫補腎陽;知母、黃柏滋腎陰瀉相火;白術、茯苓、陳皮健脾補中;黃精、杜仲補肝腎強腰膝;雞血藤活血化瘀;懷牛膝引血下行。本病為女子經病,女子以血為用,無論何期何時,都應注意顧護陰血,勿過用苦寒直折,勿過用辛溫燥散之藥,務使氣順血和。此外,我師認為本病的發生還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在用藥治療的同時還應注重心理疏導,消除病人顧慮,樹立治病信心,心情舒暢,則經候自調,諸癥自消。
[1]黃醒華,王臨虹.實用婦女保健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348-355
[2]肖承驚.中醫婦科臨床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3-130
[3]司徒儀,楊家林.婦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3
[4]王慶其.內經選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