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得 孫雅潔 丁生茍
(江西省腫瘤醫院放療中心 南昌330029)
臨床上中晚期肝癌病人,已失去手術機會,多采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CRT),調強放射治療(IMRT)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精確放療術,在此基礎上,運用呼吸門控技術(ABC),能使部分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腫瘤得到控制,最大限度減輕病人痛苦,盡可能減少腫瘤對呼吸運動的影響,使腫瘤中心得到較高劑量照射,同時有效保護周圍正常組織[1]。我院自2007年8月引進呼吸門控技術后,在不斷摸索、學習的基礎上,將該技術運用于原發性肝癌的放射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經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檢查,符合診斷標準且不能行手術切除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具有可測量的病灶(CT病灶直徑大于2 cm)[2],預計生存期大于3個月,年齡小于60歲。12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均為男性,中位年齡57.3歲,均無遠處轉移,心肺功能正常。
1.2 方法
1.2.1 訓練患者 向患者介紹呼吸門控裝置的使用方法和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再進行訓練。訓練按治療擺位時候的體位進行,每次吸氣前患者呼吸節律和呼吸幅度應平穩,反復訓練,直至患者能順利通過活瓣關閉所設定的閾值,以減少治療總時間。具體方法:將帶有活瓣吸導管放入病人口中咬緊,鼻夾夾住兩鼻翼,防止漏氣,利用導管控制患者呼吸。患者看到自己的呼吸深度達到設定范圍時,按下手中的控制按鈕,活瓣將通氣導管關閉,患者開始屏氣,同時加速器開始出束治療。1次屏氣時間設置為30 s左右,屏氣結束后活瓣開放,患者恢復自由呼吸。也可以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或是觀察顯示屏上的呼吸相,通過手控開關來調節和控制呼吸氣的狀態。
1.2.2 模擬CT掃描 患者用真空墊體模固定體位,仰臥于掃描床上,手執呼吸器含于口中,夾上鼻夾,空氣進出只通過呼吸門控。囑患者深吸一口氣屏住,啟動系統使其維持屏氣狀態,用模擬CT掃描。同一位置同一條件下,患者呼吸節律和呼吸幅度平穩后自由呼吸,再閉氣掃描1次,將CT和MRI圖像輸送到三維治療設計系統,進行圖像融合與重建,并由醫生和物理師勾畫靶區和重要器官,行劑量計算及優化,完成計劃野的設計。經醫生確認后,配合呼吸門控裝置行放射治療[3]。
1.3 治療結果
1.3.1 放療過程ABC使用情況 12例患者均完成CT模擬定位,行ABC放療。治療過程中,3例出現鼻夾易滑脫,2例呼吸控制困難,但仍能完成治療計劃;余下7例使用ABC設備的口含器和鼻夾順利完成治療。安裝呼吸門控至治療結束時間平均為20 min,完成1次治療所需屏氣次數5~7次,每次呼吸控制時間25~30 s。
1.3.2 電子射野影像裝置(EPID)驗證 運用EPID技術,攝取平靜呼吸下放療驗證圖像,與用呼吸門控技術下的放療圖像驗證,包括0位前野和90度側野,和定位時計劃好的定位參照圖像作比較,測量相同解剖參考點到野邊界之間的距離。校正后頭腳、前后和左右方向上的擺位誤差分別由5.0、3.9和2.9 mm降低到2.7、1.4和0.9 mm。
我院引進醫科達公司生產的自主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系統以來,使用 ABC裝置之前,必須與病人溝通并行呼吸訓練,確保病人配合順利完成定位。整個治療過程,由于初次使用ABC裝置,很多操作技巧還沒能掌握,病人每治療一次總耗時間較長,其中鼻夾脫落次數較多,設置閥值內一次性完成的例數也較少。通過總結前2例病人的經驗,采取了一些改進措施。如:反復對病人進行呼吸訓練,提高肺活量及適應能力,使其能在設定閾值內一次性完成放療;如有楔形野或子野較多時,讓病人休息后再行下一野的照射;鼻子紙巾包裹后再夾鼻夾,鼻夾位置適當,防止滑落。通過臨床研究發現,使用門控技術后,腫瘤位移明顯減少,治療精度大大提高,正常肝組織受量明顯減少,降低了放射性肝損傷發生率,提高了失去手術機會的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質量。
[1]蔣國梁.原發性肝癌治療的新方法-三維適形放療[J].癌癥進展,2006,4(4):279-283
[2]楊秉輝,叢文銘,周曉軍,等.原發性肝癌規范化診治專家共識[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9,14(3):259-269
[3]梁世雄,蔣國梁,朱小東,等.原發性肝癌三維適形放療后放射性肝病的影響因素[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5,14(4):28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