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碧
達川區地處達州市主城區南部,氣候優越,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糧食和蔬菜生產基礎較好,是全省典型的農業大縣之一,于201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2012年被四川省農業廳規劃為糧經復合產業基地建設重點縣。2013年以來,達川區農業局按照“科學規劃、示范帶動、規模發展、群眾主體”的原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收為目標,以科技為依托,大力發展糧經復合產業基地,優化糧經作物結構,提升種植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民持續增收。
1.基地面積不斷擴大 在糧經復合產業基地,達川區通過重點推廣“菜—稻—菜”、“油(油菜)—稻—菜”、“玉(玉米)—菜—菜”、“芋(馬鈴薯)—菜—菜”、“玉—菜—芋(馬鈴薯)”等高效種植模式,基地建設規模得到了穩步拓展。截止2013年,我區糧經復合產業基地面積達到了5萬余畝。其中,“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基地3萬畝,“噸糧五千元”糧經復合基地2萬畝。
2.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由于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財政、農業、水務、交通等各部門通力合作,以現代農業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金土地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小農水等項目為抓手,我區糧經復合產業基地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路網配套齊全,耕地質量得到提升,綜合生產能力能力顯著增強。截止目前,在規劃區完成田型調整8000畝,90%的耕地達到了標準農田三級以上水平;新建排灌渠系19976.9m,安裝噴灌設施300畝,維修提灌站8處,土地灌溉保證率達到了98%;修建田間生產便民道75559.7m,整治機耕道2060m。
3.科技支撐得到加強 抓好“三新”技術、“六良”配套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在麻柳鎮銅鼓堆村、地藏寺村建設150畝糧油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開展水稻、玉米、薯類、油菜等品比試驗以及機插秧試驗,在雙廟鄉新利村、石門寺村建設200畝蔬菜“三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推廣新品種15個、新技術3項、新物資2個、機插秧示范面積200畝。核心區蔬菜種苗實行統育統供,在大堰鄉盧崗村、雙廟鄉石門寺村分別建立完善優質良種繁育場10畝,年提供優質種苗4000萬株以上,保證了糧經復合基地示范區優質種苗需求,基地良種覆蓋率達100%。
1.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產業鏈不長,缺少高附加值的鏈環是主要問題。目前,我區糧經復合產業發展存在著重生產、輕加工的現狀,仍然處于低端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另外,基地部分產品上市相對集中,嚴重依賴鮮銷,貨架期短,尤其在旺季價格波動非常大,甚至出現短時間的滯銷問題,嚴重影響農戶的收入。
2.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 首先是許多農民專合社建設流于形式,運營不規范,也沒有自己的營銷隊伍,市場與基地連接得不夠緊密,市場信息匱乏,缺乏穩固的銷售渠道。其次是農戶種植分散、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強,外來商販在基地收購農產品時經常出現壓級、壓價現象,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增產不增收的情況時有發生。
3.標準化程度低,產品質量總體不高 近年來,區委、政府十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也制訂了一系列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農戶的質量安全意識也有所提高,但一些標準在生產中難以得到有效實施,部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未有效解決。另外,我地稻谷、蔬菜等大部分農產品,一般不進行包裝就直接銷售,標識、品牌化發展嚴重滯后,質量總體欠佳,市場競爭力不強。
1.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有效延伸產業鏈 建議區委、政府在規劃達州市達川區鄰港工業園區的同時,引進培育1~2家蔬菜加工龍頭企業,有效解決本地蔬菜等農產品旺季滯銷問題,延伸產業鏈條,將蔬菜等農產品變成商品,進而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真正實現增產增收。
2.嚴格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采取配套措施,推進標準生產,搞好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管,提高產量確保質量。一是健全區、鄉、村三級科技推廣體系,發揮“田秀才”、“土專家”和科技示范戶作用,確保良種良法等先進適用技術的普及推廣;二是搞好技術培訓,通過舉辦講座、培訓班、現場觀摩等多種方式,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農民的整體科技素質;三是搞好“三新”技術試驗示范,切實引進、試驗、推廣一批先進實用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強化我區農業科技儲備。
3.培育經營主體,徹底解決產銷脫節問題 建議區委、政府繼續制定、落實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由農業局相關部門牽頭,逐步積極引進外地業主,培育本地種植大戶(業主),加大土地規模流轉力度,積極推行“大園區+小業主”、“公司+基地+農戶”、“專合社+基地+農戶”等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逐步推行訂單生產,有效保障生產者利益,提高從業人員生產積極性,進一步鞏固、做強糧經復合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