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康
2013年我市夏玉米統計面積為168705畝,平均畝產 327 kg,總產 55247 t。如此低的畝產,與這幾年我們實施的增量增收、高產創建、玉米病毒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中試驗示范田間實測的畝產相差甚遠。從我們的實地調查結果看,只要找準低產原因,將我市夏玉米畝產提高到550 kg,增加總產37621 t,完全能夠實現。
通過田間的實地調查了解與農戶的交流以及種子市場的執法檢查,經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以下原因。
1.種植密度普遍不足,光熱資源嚴重浪費 據在仁和區大龍潭鄉、鹽邊縣益民鄉、米易縣白馬鎮的調查,我市夏玉米的種植密度為:海拔1500 m以下的干熱河谷區,畝植2312~3426株,畝植低于3000株的地塊占60%左右;海拔1500 m以上的冷涼山區畝植2888~4396株,畝植低于3500株的地塊占50%左右。
2.品種雜亂多,良莠不齊,主推品種不明顯,老化嚴重 據近年來的種子市場檢查,市場銷售的夏玉米品種有66個,既有當年審定的品種,也有審定10多年的老品種,品種繁多,而且一個品種有多個品牌,農戶盲目購種,聽信售種者的推銷。從近年的銷售統計看,單一品種的種植面積較小,銷量最大的海禾1號,已種植10余年,其抗病性、抗寒性較好,但產量只屬中等。在農戶自行管理,不施任何農藥的前提下,2010年夏季40個品種試驗畝產134.44~410.78 kg,病毒病發病率 15.79%~66.67%;2011年春季40個品種試驗畝產241.23~925.70 kg,病毒病發病率0%~67.86%。試驗表明產量和抗病性表現良莠不齊,種植高產抗病的品種是提高產量的基礎。
3.施肥不合理 據調查20%~30%的種植戶底肥和追肥都是用單一的尿素或碳氨,而且施用的量不足;施肥時間把握不準確,主要是看天要下雨前施肥;施了拔節肥和攻穗肥后不培土,若遇大雨養分流失嚴重,并造成后期倒伏,影響產量。不用有機肥全部施用化學肥料,有機肥用量減少的趨勢明顯。
4.干旱嚴重制約產量的提高 我市絕大部分夏玉米種植于山地,幾乎無灌溉條件,屬于雨養農業。雨季的早晚影響播期,播得過晚病害嚴重,造成較大的減產,伏旱嚴重造成絕收。2011年夏季播期試驗,5月18日播種的比6月27日播種的病毒病發病率減輕4.28倍,嚴重度減低18.34倍;6月27日播種的因嚴重伏旱導致絕收。
5.毀滅性病害的流行,導致產量損失嚴重 近年來我市夏玉米毀滅性病害暴發成災:2010年我市夏玉米病毒病流行,全市發生50000畝,絕收5000畝,損失玉米245萬公斤,造成大量的種子糾紛;2012年仁和區玉米色二孢穗腐病流行,造成5000畝絕收,損失玉米216萬公斤,部分農戶生活受影響。玉米莖腐病、籽粒腐病等也曾造成過小面積的絕收和種子糾紛。
1.選擇高產抗病品種 品種是高產的基礎,決定著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優劣,必須選好種。選種的原則有抗旱和耐旱,特別是抽穗、開花、授粉期必須抗旱耐旱;抗病,必須抗玉米病毒病、穗腐病、莖腐病;抗逆性強,特別是要抗霉爛。根據近年的試驗、示范和生產中的表現:高產抗病的品種為:正紅311、中玉335、龍特999;中產、抗病的品種為:川單15、遼單127、華選6號、海禾1號、阿丹10號;較為耐病產量較高品種為:仲玉1號、華龍玉998、資玉2號、福玉1號、福單2號。農戶可根據生產條件選用相應品種。
2.精細整地,殺滅越冬病蟲源 播種前15~20天進行深翻曬土,殺死越冬蟲蛹和病原菌,清除前作的殘枝落葉、根樁、石塊等物,特別是要清除地中及周圍的玉米稈、玉米樁和雜草,消滅越冬的玉米螟、蚜蟲、葉蟬飛虱、粉虱蟲源。播種前再進行一犁一耙細碎土塊即可開廂播種。
3.適期播種 根據不同的海拔選擇不同的播種期。海拔1500 m以上的冷涼濕潤山區,最適播期是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時地必須干燥(潮濕會影響出苗);海拔1500 m以下的干熱河谷區,最適播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最好雨下透后才播種,每窩播種3~4粒,播種后蓋2~3cm的細土或3~4cm腐熟渣肥。
4.合理密植,實施規范化栽培,有利于植株均衡生長發育 根據我市氣候及土壤等生態條件,非緊湊型夏玉米畝種植3400~3600株為宜,行株距75cm×50cm,每窩2株較為適宜;緊湊型夏玉米畝種植4000~4200株為宜,行株距65cm×50cm,每窩2株較為適宜;采用等行或寬窄行順風向開溝條播,有利于通風透光,有利于作物生長,提高自身抗病力。
5.科學施肥,有機、無機配合,氮、磷、鉀配合,增施微肥,補施葉肥,強筋壯骨,提高自身抗病力 根據我市土壤磷、鉀較缺乏的現狀,施用含磷、鉀較高,N∶P∶K比例約為2∶1∶1的復合肥為宜。①底肥。畝用N∶P∶K比例為2∶1∶1,總養分含≥25%的復合肥50 kg,腐熟農家肥 1500~2000 kg;②種肥。用農家渣肥蓋窩;③提苗肥。在4葉1心至5葉1心時酌情施用,畝施用尿素10~15 kg;④拔節肥。未施底肥的地塊此時按與底肥同含量的等量復合肥施用;⑤攻穗肥。10葉1心至12葉1心時(小喇叭口期)施用,畝用N∶P∶K比例為2∶1∶1,總養分含≥25%的復合肥100 kg;⑥增施以鋅為主的微肥。在5葉1心至6葉1心時畝用養分含量(Zn+Fe+Mn+B)≥10%的億旺牌硫酸鋅1 kg加萬通牌Zn≥20%的硫酸鋅1 kg、生命源牌(Mg+S)≥10.00%,Zn≥2.0%的硫酸鋅0.8 kg與追肥拌勻對水灌窩或細土拌勻施用,還可與拔節肥混合均勻施用(也可選用含量元素相近的其他品牌鋅肥);⑦葉面肥。4葉1心至11葉1心時施用,畝用翠茂牌甲殼素120 g(30 g/套:含甲殼素20 g/瓶;菌毒導抗劑10 g/瓶)甲殼素(殼聚糖)≥20 g/L,N≥20 g/L)加奔福牌蕓苔素內酯40 mL(10mL/袋,有效成份含量0.004%)噴霧,每7~10天施1次,連續使用3~4次,前2次施用期稍短,以后稍長。
6.加強田間管理 玉米5葉1心至6葉1心時間苗、定苗、補苗,每窩留2株健壯苗,不足2株的補足,培育健苗、壯苗;適時中耕、除草、培土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及時澆水、排水,促使植株強壯生長,提升植株抗病能力。及時檢查,及早拔除病株,及時進行漚肥、墊圈、深埋等無毒化處理,減少再侵染。
7.及時防治病蟲害,確保增產 及時用藥防治蚜蟲、病毒病;根據實際情況防治玉米螟、粘蟲、銹病、大小斑病、穗腐病。從玉米3葉期開始及時防治蚜蟲、病毒病,防治蚜蟲畝用5%啶蟲瞇40 mL、10%烯啶蟲胺 40 mL、15%丁硫.吡蟲啉60 mL、20%吡蟲啉20 mL,輪換使用;防治病毒病畝用40%烯·羥·嗎啉呱120 g(15 g/包)、8%寧南霉素60 mL、0.5%香菇多糖200 mL、2%氨基寡糖素160 mL,輪換使用,3葉1心至4葉1心時開始用藥,每7~10天施1次,連續使用3~4次,前2次施用間隔稍短,以后稍長。防治玉米螟、粘蟲、小地老虎、銹病、大小斑病、穗腐病,根據地塊危害情況,達到防治指標的地塊才防治。玉米螟蟲蛀花葉率10%以上田塊才防治,用1%殺蟲雙顆粒劑、1%辛硫磷顆粒劑每株2~3 g點心或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灌心。粘蟲防治應在百株幼蟲蟲口數80~100頭以上、2~3齡幼蟲占50%時,用藥劑防治,畝用90%晶體敵百蟲、80%敵敵畏乳油、50%殺螟松80~100 g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60 mL,對水60 kg進行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防治銹病應在病葉率5%以上時進行,畝用20%三唑酮乳油800~1000倍液,25%丙環唑1500倍液,12.5%氟環唑1500~2000倍液。防治小地老虎應在被害植株達到8%以上時進行,畝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60 mL或90%晶體敵百蟲、80%敵敵畏乳油100~120 g,對水60 kg進行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或畝用75%辛硫磷 80~100 g均勻拌細土20 kg,制成毒土,撒施在苗根附近,形成0.5cm寬的藥帶。防治大小斑病:病發前用品潤500~600倍液、阿米西達1500~2000倍液、使白克或使百功1500~2000倍液、納斯津1000倍液或特富靈5000~7000倍液噴霧,每隔15~20天噴 1次,連噴 3次;發病后,病葉率15%~20%時施藥防治,畝用70%康正津可濕性粉劑50 g、53.8%可殺得干懸浮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對水60 kg進行噴霧或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9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次。穗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多菌靈膠懸劑600倍液,4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5%特克多懸浮劑3000~40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次。
8.適時收獲 可根據品種和后茬作物的緊急程度適時收獲,露尖率高且外露較多的品種,倒伏嚴重的地塊,陰雨較多的地區,后茬作物等著播種的地塊,有套作和間作的地塊,可在蠟熟末期收獲;無上述情況的地塊應在完熟期收獲,否則會引起霉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