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華 余東梅 歐陽裕元 楊 梅 宋 銳
四川省由于其多樣的氣候條件、豐富的地形地貌特點以及悠久的種植歷史,食用豆資源較為豐富,是我國食用豆主產區之一。其中蠶豆、豌豆、綠豆、小豆種植面積較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合理的膳食結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食用豆因其較高的營養價值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豆象屬于倉儲性害蟲,其對食用豆的侵染一般從田間開始,成蟲遷飛到豆莢上產卵,幼蟲孵出后蛀入種子內部進行取食,并隨著收獲后的種子在倉內繼續進行危害。危害后,食用豆重量降低、營養喪失、質量受損嚴重。倉儲過程中,豆象幼蟲轉化為成蟲后,造成二次危害,二次危害對食用豆儲存造成更大影響。為了研發出高效的豆象田間及倉貯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系統解決豆象對蠶豆和豌豆等主要食用豆的危害問題,我們在成都、南充、達州、內江開展以蠶豆、豌豆為主的食用豆豆象調研,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調查過程與結果
1.倉儲調查過程及結果 我們分別在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內江市農科所、達州市農科所等科研單位、主要農貿市場、各示范縣的農戶進行危害調查,收集數據憑證。通過調查,發現本區域蠶、豌豆象發生存在以下特點:
豆象常年發生,且分布廣泛。通過對簡陽、樂至、內江、南充、達州等地種植戶的調查發現,主產區農戶在蠶、豌豆生產和收獲的過程中均未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儲藏方式多用編織袋、塑料袋等保存,調查的5個主產區常年有豆象發生。
豆象危害程度受多種原因影響。調查發現危害程度受種植地塊輪作時間、氣候、儲存方式及儲存時間等因素的影響。一般常年種植的地塊危害較未種植過的地塊重;氣候干旱年份發生較輕、溫濕氣候較多的年份發生較重;密閉貯存的發生較輕、自然放置的發生較重;另外受儲存時間影響也較明顯,儲存時間越久的發生越重,儲存2年以上的危害率個別高達60%以上。
豆象種類較多。通過對蠶豆、豌豆、豇豆、綠豆等多種豆類的調查,發現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其中蠶豆象和豌豆象最普遍,綠豆和豇豆在川東北山區發生較多(種植面積較大),川中丘陵地區如簡陽、樂至等地發生較少。
2.田間調查方法及結果 我們于4月上、中、下旬在試驗基地(新都區、龍泉驛區)展開田間調查,采取田間定點圈定10行/品種的方式進行觀測,收獲種子500g/品種,不處理,統計蟲蛀率,于2011年7~10月進行室內統計。同時,簡陽、達州、內江、南充等地示范縣各自進行田間調查(未進行田間防治),收獲種子500g/品種統計蟲蛀率。共完成蠶、豌豆豆象危害調查53份,其中蠶豆21份、豌豆32份。調查結果如下:
蠶豆象危害情況:因本區域種植的豌豆花期即將結束,即已過豌豆象成蟲發生高峰期即將結束,田間僅發現0~5頭成蟲/品種,大多數品種未見成蟲蹤影,僅見個別豆莢上有小黑點。蠶豆象成蟲于種子保存約2個半月羽化破皮而出,通蠶(鮮)6號的蟲蛀率最高達5.96%;蘇03005和日本大白皮的蟲蛀率在2%~3%之間;簡陽周家鄉的大白胡豆、達州市大竹縣石河鎮本地胡豆的蟲蛀率在1%~2%之間;成胡10號、成胡15號、成胡16號、蘇03010的種子中未發現豆象成蟲,其余均低于1%。結果表明,鮮食型蠶豆比干籽粒型蠶豆豆象危害程度高,花莢期未采取任何措施比采取過防治措施的危害程度高。
豌豆象危害情況:因本區域種植的豌豆花期已過,即已過豌豆象成蟲發生高峰期,田間未發現豌豆成蟲。豌豆象成蟲于種子保存約1個月陸續羽化破皮而出,蟲蛀率均在0%~3%之間。結果表明田間防治后的蟲蛀率低于未防治的,大粒型的較小粒型的蟲蛀率高,顏色淺的較顏色深的危害率高。
二、防治措施
根據課題組科技人員、各示范縣農技人員、農戶等實踐經驗,并結合調查結果,總結出以下幾點防治意見,能有效降低豆象的危害率:
1.及時防治 在花期使用氧化樂果或敵殺死,連續防治3次,在上午9點至下午5點進行施藥防治,以此殺滅成蟲,減少其產卵數量,從而降低其幼蟲對種子的危害。
2.密封熏蒸 種子收獲曬干后,及時密封熏蒸,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磷化鋁,能遏制蟲卵的發育,影響幼蟲的形成,降低成蟲的數量。
3.經常翻曬 及時將已有成蟲殺死,減少其對其他籽粒的二次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