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瓊
瀘州市納溪區地處四川盆地南緣,長江上游沿岸。區內光熱水土資源豐富,配置合理,是典型的農業區,2006年被列入四川省糧食產量大縣(區),其中水稻種植面積和總產均位居全區糧食作物之首。農民具有豐富的水稻種植經驗,近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市場導向和政府引導下大力推廣優質稻,現已初具規模,但高檔優質稻種植面積仍然很小,距市場需求相差甚遠。為充分發揮納溪區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挖掘水稻“增產、增收、增效”的潛力,做大做強優質稻產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實現糧食增產、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特提出納溪區優質稻產業的發展對策。
1.優質稻種植規模擴大,產量提高
納溪區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推廣優質稻,面積逐年擴大。近年來,通過區財政投入專項資金,整合水稻高產創建項目等措施,著力調整水稻品種結構,打造優質稻示范片,帶動全區優質稻規模迅速擴大和產量穩步提高,解決了以前水稻生產中品質優產量低和產量高品質低的難題。2013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26.72萬畝,產量13.97萬噸。其中中檔優質稻面積達到17.2萬畝,產量8.94萬噸;高檔優質稻面積4.5萬畝,產量2.33萬噸。
2.優質稻繁育已成規模 納溪區境內的瀘州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具有較強的種子生產、經營能力,擁有種子生產及示范基地5000余畝,親本繁殖基地100余畝,水稻選育基地50余畝,其選育并通過審定的水稻品種達20多個。其中不乏有瀘優1號、瀘優2號、瀘優668、綿香優5號等優質稻品種,可為納溪區提供充足的優質稻種。
3.優質稻生產組織化形成 目前,全區已注冊瀘州市納溪區古純牛背石、仙龍、益民、金穗、九村等6個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社員5000多人,注冊資金1500萬元。
4.優質稻加工銷售能力較強 建有瀘州市納溪區富強糧油購銷有限公司、納溪區普穗糧油有限公司、納溪區匯豐糧油購銷有限公司、瀘州市納溪區川州糧食貿易有限公司、四川省瀘州市太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瀘州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等6家加工和購銷企業,年加工大米20多萬噸。注冊了源高原生態特優大米、普穗大米、匯豐大米、天然田、楊貴妃和金土地等6個大米商標品牌,大米遠銷滇、黔、渝等地,銷售前景十分廣闊,其中源高原生態特優大米在第十一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上獲得“優質產品獎”。
目前,納溪區從事優質稻生產的農戶有8.5萬戶,涉及30萬人以上,優質稻產業基本形成了種子有供給、生產有規模、加工有企業、銷售有品牌的特色優勢產業。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較差 納溪區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但開發利用率低,水利設施雖初具規模,但部分農田水利設施已經老化,年久失修,排灌條件差。據區水務局統計,2013年冬季水利設施可保栽面積14.35萬畝,占稻田面積的54.0%,抗卸自然災害的能力弱,洪澇旱災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優質稻產業的發展。
2.優質稻品種多亂雜,生產效益難以體現 2013年全區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多達210個,其中優質稻品種10多個,品種多、亂、雜,缺乏統一布局,加之千家萬戶小規模經營,出現了品種難統一,技術難推廣,水稻生產水平參差不齊,稻米質量難以保證,不利于收購、加工銷售,難以體現優質優價,優質稻生產效益得不到充分體現。
3.優質稻高產安全栽培技術到位率低 目前,一系列優質水稻安全高產栽培技術,如旱地育秧技術、規范化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已成為主推技術。但由于優質稻區域化、規模化水平較低,多數以農戶為單位分散經營,規模小,多數農戶安全意識淡薄,集中連片、統一品種、統一防治病蟲等標準化栽培實施難度較大,技術到位率難以保證。
4.優質稻產業化環節薄弱,組織化程度不高 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是產、加、銷緊密銜接,訂單生產,以銷訂產。然而,目前納溪區優質稻產業經營上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許多環節隸屬不同的部門管理,生產、加工、流通產業鏈銜接不緊;二是生產農戶數量多,規模小,“公司+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尚未建立,優質稻專合社也未充分發揮其組織作用,導致稻米商品率低,從而限制了優質稻產業發展的規模。
1.科學布局,規模化生產 優質稻種植要合理規劃,集中連片,才有利于統一生產管理,便于收購、貯藏和加工。在打古鎮、護國鎮、合面鎮、上馬鎮、棉花坡鎮、新樂鎮、龍車鎮、大渡口鎮、豐樂鎮等糧食主產鎮建立優質稻標準化生產基地,每個鎮創建1個千畝高檔優質稻示范片,帶動全區優質稻種植每年達到20萬畝以上。其中高檔優質稻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重點推廣川優6203、宜香1577、宜香2115、宜香3724、宜香3728、渝香203等優良品種。
2.加強農業科技服務,推廣安全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分片負責,采取現場指導和培訓等形式,提高農民安全生產和環保意識,積極推廣旱育保姆拌種、旱地育秧、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降低農藥使用量,減少農業自身污染。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綜合防治,提高集約化生產效益。
3.項目捆綁集中使用,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爭取上級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整合支農資金,并對涉農項目進行捆綁集中使用,大力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建設一處完善一處,逐步改造優質稻主產區的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為發展優質稻提供有利條件。
4.訂單生產,實行產、加、銷有機銜接 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以科技為支撐,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互惠互利,互相促進的機制,充分發揮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廣泛組織農戶建立優質稻生產基地,與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簽訂產銷合同,實行“公司+專合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增強組織化程度,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確保農民增產增收,推進優質稻產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
5.加強品種引進及繁育推廣 品種是決定優質稻產業發展的基礎,雖然全區水稻種植品種已達210個,但高檔優質稻品種還不多,儲備不足,新育成品系的優質水平還不高。應加強優質稻育種攻關,引進、選育、試驗、示范、推廣國標二級以上優質稻品種,提高全區稻米整體品質。
6.扶持農頭企業,打造精品品牌按照圍繞企業扶龍頭、緊扣龍頭建基地的思路,積極組織對外招商,吸收有識之士和企業集團加入優質稻產業化建設,在現有加工企業的基礎上,增大投入,重點扶持瀘州市納溪區川州糧食貿易有限公司、四川省瀘州市太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瀘州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引進更新設備,擴大規模,開展精深加工,不斷壯大企業的經濟實力、市場銷售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樹立強有力的品牌意識,宣傳部門廣泛宣傳,做大做強已擁有的“源高”牌特優大米品牌,在現有稻米品牌的基礎上,加強企業和優質稻米品牌建設,打造優質稻米精品品牌。
7.強化領導,確保優質稻產業發展順利推進 優質稻產業的發展涉及農業部門、糧食部門、水務部門、種子公司、銀行信貸、鎮政府、農民、專合社、加工企業等,區政府成立主要領導為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組,組織各部門間密切配合,減少沖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各施其職,各盡其責;建立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運行機制;以目標考核為手段,政令暢通,確保優質稻產業發展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