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社區是城鎮化人口集聚的主要方式,是指集聚在一定空間(地域)范圍內的人群為了滿足他們的各種需要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當前,基于社會流動和農村城鎮化加快、“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城市居民需求多樣性、應對老齡化挑戰以及城鎮社區建設的需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社區建設勢在必行。本文正是在此形勢下,通過深入調研綿陽城鎮社區發展現狀,尋求加強社區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目前,綿陽市共有城鎮社區512個,其中城區社區199個,鄉鎮場鎮社區313個。分縣情況為涪城區77個,游仙區47個,江油市95個,三臺縣109個,梓潼縣20個,鹽亭縣45個,安縣27個,平武縣16個,北川縣32個,高新區18個,經開區5個,科創區6個,農科區5個,仙海區1個,科學城辦事處7個。
近年來,綿陽建成了“全省社區建設模范鎮”2個,“四川省社區衛生服務標準化建設示范(達標)機構”6個,全市“社區建設模范鄉鎮(街道)”18個;2名社區干部榮獲“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稱號,18名社區干部榮獲“全省優秀社會工作者”稱號。在實際工作中,將“星級社區”創建作為推動社區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一居一品牌、一居一特色”的要求,促進社區服務精細化。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具體建設情況如下:
1.著力調查研究,大力推進社區工作政策創制 市民政局積極履行指導基層組織自治和社區建設工作職責,牽頭深入基層調研,了解掌握社區組織和社區建設工作情況,建立健全全市社區臺賬;通過學習、借鑒其他地方先進經驗,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和第一手資料。2007年以來,綿陽市先后出臺了涉及基層民主管理、社區組織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社區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文件13個,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社區建設和發展。
2.著力“四有”建設,夯實社區發展基礎 一是在解決社區有陣地辦事上下功夫。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社區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切實加強城市社區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為穩步推進全市社區建設提供了陣地保障基礎。二是在解決社區有人辦事上下功夫。從2010年開始實施“千名干部進社區”活動,市、區兩級派出千名干部分別聯系117個社區,幫助社區夯實組織基礎、健全共建機制、改善工作條件、提升文明層次,解決社區實際困難。三是在解決社區有經費辦事上下功夫。目前,全市大部分地區將社區工作經費從2009年的1~3萬元提高到現在的3~5萬元,社區干部報酬從1000~1200元/月/人提高到2000~2400元/月/人。四是在解決社區有能力辦事上下功夫。通過考聘干部、培訓學習、鼓勵社區干部取得社工師資格、提高社區干部待遇等措施,提升了社區干部素質和管理服務能力。
3.著力便民服務,把和諧社區建設不斷引向深入 一是建立綜合服務站。統一社區服務站窗口設置,規范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的辦理流程、辦理時效;二是推進社區服務信息化管理。整合社區就業、社保、低保、衛生、計生、文化、志愿服務等信息,形成了“網中有格、按格定崗、人在格中、事在網中”的服務管理新格局;三是積極引進專業社工人才。優先錄用取得社會工作職業資格的專業人員,社區工作者整體素質得以提升;四是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和志愿者互助服務。全市登記備案的社區社會組織已近1000個,長期從事社區志愿者人數每年達萬人以上;五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創建省級養老服務示范社區9個,建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2個,在社區試點建立居家養老“一鍵通”呼叫平臺,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六是建立愛心慈善超市146個,為社區困難群眾提供有效的救助。
當前,綿陽正處在新型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社區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不少社區還存在組織不健全、辦公用房和服務設施薄弱、工作經費緊張、從業人員待遇偏低、社工人才缺乏等突出問題,制約了社區功能和作用的有效發揮,影響了社區建設的整體推進。
1.社區公共服務不完善,服務水平偏低 由于社會組織發育不全,當前社區提供的大多數服務由政府主導,基本上停留在政府安排的狀態,主要集中于勞動就業、生活救助、困難幫扶等基本生活方面,社區精神文化服務等較高層次的服務相對較少,養老、心理咨詢、健康娛樂、文化教育等服務覆蓋面較小,服務領域不寬,服務質量不高,已無法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有相當部分社區對自身的職責范圍沒有制訂明確的規章制度,從而造成管理的隨意性和服務的不到位。
2.綜合投入不足,社區建設存在許多薄弱環節 一是缺少專門的社區和社區服務設施布點規劃,社區布局凌亂,缺乏科學性、前瞻性、協調性;二是社區辦公用房和公共服務設施緊張。據調查統計,綿陽城區近70%的社區活動陣地不符合國家民政部規定的200m2以上標準,90%的社區組織辦公服務用房不符合綿府發〔2009〕240號文件規定的“一般不低于400m2”的要求,其中有45個、占37%的社區根本沒有辦公用房;三是“有錢辦事”問題突出。全市有集體經濟收入的社區35個,僅占總數的7.5%,其中10萬元以上的10個,且多數都在2萬元以下。財政補助給社區組織的工作經費,一般僅夠解決日常辦公、水電支出等基本費用。
3.社區工作者素質與社區發展要求還存在差距 目前,相當一批社區工作者的素質還不能適應現代新型社區建設的需要。一是大局意識不足。有些社區工作者對社區中存在的穩定問題、違法問題、邪教問題等無動于衷,缺乏大局意識;二是工作作風不實。不少社區工作者缺乏那種“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求我應、民需我做”的奉獻精神;三是形象意識不好。個別社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機關化、機關權力化、權力利益化的現象,深為社區居民所詬病。四是協調水平不高。社區工作者普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組織協調能力較差。
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使城鎮社區建設面臨新的挑戰,迫切需要提高認識,創新舉措,以確保社區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相互促進、健康發展。
1.科學確定社區規模,加快制定社區布局規劃 國務院轉發的《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按地域性、認同感等社區構成要素,科學合理地劃分社區”。目前,包括北京、廈門、青島、濟寧、南昌等許多大城市都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調整社區規模,科學設置人員編制,合理布局公共資源,達到了很好的效果。立足綿陽實際,當前應抓住社區規范化建設的良好機遇,科學制定城市社區布局規劃,完善城市社區設置,合理調整社區規模。城市社區設置根據人緣性、地緣性、基礎設施配置情況、人口規模以及城市化進程和未來發展趨勢,按照管轄區域適當、區劃界線清楚、資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對齊全,有利于居民自治、方便管理服務和適度超前等原則進行;社區的人口規模不宜過大,一般按3000~5000戶(10000~15000人)的規模設立,地理空間半徑原則上不超過2 km(村改居社區除外)。
2.以建立新型社區為目標,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 一是切實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協調好社區黨組織與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和社區居委會之間的關系,可以實行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委會干部之間交叉任職,提倡黨組織書記經過民主選舉兼任居委會主任,在社區組織創新中形成較強的合力。二是建立健全社區黨建工作協調機構,充分發揮協調作用。提倡社區黨組織的整合和聯合,努力提高協調各方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結對共建單位的資源優勢,組織開展區域性、群眾性、公益性、社會性的社區服務活動,增強社區黨建工作的整體合力。三是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社區建設中體現黨的先進性。使黨員的知識、技能和組織、引導居民群眾的作用在社區中得到充分發揮。四是推進社區居民自治。進一步規范社區民主形式和程序,建立健全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社區議事會制度以及居委會定期向居民代表大會報告工作等制度。五是增加社區常職干部職數,調整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增強社區工作者隊伍的生機和活力,為社區后備干部隊伍提供崗位和平臺。
3.完善社區服務機制,拓展社區服務領域 一是針對社區實際進行分類服務。可區分新興城區與舊城區,富人社區與平民社區,“農轉非”社區與現代化新型社區等不同情況,從經濟水平、基礎條件、地緣關系、人文資源、人口結構等因素出發,提出不同的要求,確定不同的工作目標,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不同的服務措施。二是采取有效的方式開展服務。社區要建立專門的服務機構,如社區服務中心、再就業服務站、老年公寓等,整合社區服務資源,推出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承諾,積極為社區居民、下崗職工、老年人、殘疾人提供服務。三是發揮社區全體居民的服務作用。社區居民是社區的主體,也是最大的資源。要讓“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深入人心,實現社區各種力量共同為居民服務的良好局面。四是夯實社區發展基礎工作。廣泛開展社區教育,發展社區文化,不斷提高市民素質和文明程度。進一步健全區、街道和社區三級教育網絡,深入開展“科技、法律、文化、衛生”進社區和雙擁社區、文明樓群、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
(通聯:中共綿陽市委黨校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