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丹 喻治達 指導:王萬春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南昌330006)
喻文球教授是全國第三、五批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外科及皮膚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多年,對黃褐斑的治療有豐富臨床經驗,于1988年研制玉容高級保健美容皂及美佳麗面膜,對黃褐斑等損容性皮膚病的內治、外治都有深厚的科學研究基礎。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的獲得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好發于面部,大多表現為對稱性色素沉著,呈蝶翅狀,故又名“蝴蝶斑”[1]。本病亦有“黧黑斑”之稱,好發于中青年女性,男性少見。由于本病發病機制未明,大多數西醫治療僅是針對已形成的色素斑治療,療效不滿意,且復發率高,真正做到對因治療尚有一定難度[2]。本病不但影響容貌,而且多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經失調、失眠、心煩、易怒等癥狀表現,給患者帶來很多精神、生活方面的煩惱和痛苦。筆者有幸跟隨喻老師臨床學習,受益良多,現將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情志失調、肝氣郁結、顏面氣血失和所致[3]。喻老師認為本病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關系密切,氣血不能上榮于面部為主要病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則氣血生化不足;腎藏精,精亦可化血,腎虧則精血化生不利;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腎虧損則精血虧虛;肝藏血,主疏泄,若肝氣郁結則精血疏泄不利,不能將其精血疏布于面部,則面部缺少精血榮潤;肝氣郁結則面部氣血瘀滯,風濕濁邪凝結于面部形成黃褐斑。喻老師認為本病脾腎虧損為病之本,肝失疏泄、氣血瘀滯、風濕濁邪凝結為病之標,本病病機是本虛而標實。而肝脾腎三者在化生精血,疏布精血的生理關系相互作用,因虛可致瘀,因瘀而外邪凝結成斑。
喻老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制定本病辨證論治的法則。他認為本病可分為:肝郁氣滯型、肝腎不足型、脾虛濕蘊型、氣滯血瘀型四個基本證型。
2.1 肝郁氣滯型 多見于女性,平素性情急躁或喜郁悶,面部斑色深褐彌漫性分布而缺少對稱性特點;伴有煩躁不安、胸脅脹滿、月經不調、先后不定期、經前乳房脹痛經后緩解、口苦咽干;舌質紅,苔薄黃,脈細弦。治宜疏肝理氣、化瘀消斑。方用逍遙散加減。常用藥物有:柴胡、郁金、玫瑰花、當歸、白芍、茯苓、白術、益母草、菟絲子、丹參、香附、川芎、白花蛇舌草、制白附子、僵蠶等。
2.2 肝腎不足型 多見于平素體質較虛弱者,患者斑色褐黑,面色晦暗,褐黑斑可呈蝶狀對稱分布兩顴;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健忘、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治宜補益肝腎、養陰制火。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常用藥物有生地、熟地、山萸肉、菟絲子、女貞子、知母、黃柏、澤瀉、旱蓮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白芷、白薇等。
2.3 脾虛濕蘊型 多見于平素納食不佳,或偏食、或多食肉食者。斑色灰暗,狀如塵土附著,可呈蝶狀對稱分于兩側面部;伴有易于疲勞、乏力肢軟、納呆困倦、月經色淡、白帶量多;舌淡胖嫩有齒印,脈濡或細。治宜健脾益氣、化濁消斑。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常用藥物有黨參、白術、茯苓、扁豆、神曲、山楂、萊菔子、茵陳、法半夏、陳皮、白芷等。
2.4 氣滯血瘀型 多見于慢性肝病患者,或黃褐斑經久不愈者。斑色灰褐或黑褐,大多呈彌散性分布或相對對稱性分布;伴有脅肋脹悶不舒、情志不暢、月經不調、色暗有血塊、痛經;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脈澀。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用逍遙散合桃仁四物湯加減。常用藥物有柴胡、郁金、丹參、香附、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僵蠶、白芷、玫瑰花等。
3.1 玉容高級保健美容皂外洗 喻老師于1988年研制上市產品玉容高級保健美容皂,用于由于肝脾失調、風濕濁邪凝聚于面部形成的黃褐斑。在古方玉容散的基礎上,應用制白附子、僵蠶、白芷、茯苓、法半夏等祛風理濕化痰濁之藥研末與皂片共同乳化制成香皂,由江西油脂化工廠生產。經國內有關醫院皮膚科驗證,對黃褐斑等損容性皮膚病外治有較好療效。方法:用溫水洗臉,用手搓此皂揉搓面部黃褐斑,數分鐘后洗去,每日2次,7 d為1個療程。
3.2 面針圍刺 局部常規消毒后,采用0.25 mm×13 mm一次性針灸針,在黃褐斑片邊緣正常皮膚處平刺進針,針尖刺向病灶中心部位,刺入皮下2~3 mm,針尖所在處皮膚微突起,形成一個小丘。根據病變范圍的大小,每隔1~1.5 cm刺入1針,每側面部刺10~15針,留針30 min,10次為1個療程。現代研究表明,圍刺法可以通過對皮部的經絡調整,破壞病理性經絡環、重新建立生理性經絡環,使機體恢復內穩態,同時抑制黑素細胞增生、加速黑素顆粒降解、縮短皮膚新陳代謝時間[4]。
西醫學認為,情緒致病的原因可能是通過下丘腦-垂體而導致的釋放促色素激素而致色素沉著。另外,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時產生黑素促進因子也可使色素加深[5]。喻老師認為黃褐斑的發生與肝的關系極為密切,肝主情志,心理因素、精神活動的疏導具有重要作用。過分抑郁和思慮可加重肝氣郁結。應該向患者強調只要病人配合好,醫師治療正確,治療黃褐斑的效果就很好,反之則療效不佳。使病人心情舒暢,沒有心理壓力,積極配合治療。
喻老師認為下列飲食調護對黃褐斑治療可起輔助作用:(1)吃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苦瓜、西紅柿、黃瓜、蘿卜等;(2)多吃具有折光避光類食物,如扁豆、百合、淮山等;(3)用玫瑰花、田七花、葛花等,單味藥每日5~10 g泡茶飲,能起到活血化瘀消斑作用;(4)應適當避免日光暴曬,防止過多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5)穿著白色衣服或色彩較淡的衣服也可起到一定折光作用。
李某,女,35歲,面部彌漫性深褐色斑5年。伴急躁易怒,胸脅脹悶不適,月經先后不定期,經前乳房脹痛,經后緩解,口苦口干,納食不香,耳鳴,舌質淡紅,舌苔少,脈弦細。辨證:肝郁氣滯、脾腎虧損。治宜疏肝理氣、健脾益腎、化濁消斑。方用逍遙散加減。藥用:柴胡 10 g,當歸 10 g,白芍 12 g,黃芩 10 g,炒白術 10 g,甘草 6 g,薄荷 6 g(后下),茯苓 15 g,菟絲子30 g,女貞子15 g,白芷10 g,益母草20 g,白花蛇舌草20 g,僵蠶10 g,法夏6 g,陳皮10 g,每日1劑。同時給病人心理疏導及飲食起居調護指導。服藥10劑面部色斑開始消減,服藥21劑色斑基本消除,諸癥平息。隨訪1年未見復發。
[1]朱文元.白癜風與黃褐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260
[2]張影華.黃褐斑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4):267
[3]劉寧.美容中醫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29
[4]李定忠,李秀章.中醫經絡探秘[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213
[5]向亞萍.淺談精神因素、神經肽與黃褐斑[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1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