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杰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民醫院外二科 撫州344000)
我院骨科術后患者一般采用靜脈留置鎮痛泵,其中泵囊中含止痛、止吐藥,用0.9%生理鹽水稀釋成100 mL,以2 mL/h的速度泵入患者血管中。我院對100例骨科術后的患者使用鎮痛泵,觀察其術后不良反應和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齡26~95歲,平均年齡66歲。其中股骨粗隆間骨折27例,股骨頸骨折39例,脛骨平臺骨折18例,椎體爆裂性骨折16例,經過骨科常規預防感染、活血、護胃、止痛、手術等治療后,使用鎮痛泵,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2.1 術前護理 根據患者的經濟狀況、文化層次,采取相應的心理疏導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鎮痛泵的使用原理、鎮痛藥的確切療效和安全性,說明鎮痛藥不會影響傷口的愈合,也不會成癮,講解鎮痛泵的優點和可能會出現的副作用,并且教會患者如何簡單地使用,讓患者用得放心,用得舒心。
2.2 術后護理
2.2.1 留置針的護理 我院多采用靜脈留置鎮痛泵,一般是留置針+延伸管+三通管+鎮痛泵。首先應保持穿刺范圍清潔干燥,對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和更換敷料,防各接頭處脫落,防泵入通道扭曲、折疊,輸液前用0.9%生理鹽水沖管,輸液后要用0.9%生理鹽水正壓封管,防靜脈炎的發生。
2.2.2 生命體征的觀察及監護護理 患者術畢回房,各班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由于麻醉藥可影響呼吸、血壓和體溫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我科對使用鎮痛泵的患者常規心電監護6~8 h,低流量鼻飼給氧6 h,尤其對老年人,可相對延長監護時間,如患者呼吸變緩慢,R<10次/min,血氧飽和度小于90%,應立即關閉鎮痛泵[1~2],通知麻醉醫生給予相關處理。
2.2.3 神志的觀察 我們護士要每隔30 min~1 h之間呼喚患者1次,或者囑咐患者家屬呼叫患者,根據患者語言的清晰度和回答的準確度從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同時觀察患者表情是否淡漠,是否出現嗜睡狀態。
2.2.4 血壓的觀察 患者術后出血、術中麻醉藥的降壓作用都會導致血壓的下降,應及時補充血容量,維持血壓的穩定,如血壓降至基礎血壓的80%,應暫停鎮痛泵的使用。
2.2.5 體溫的觀察 由于術中麻醉后,患者會出現低溫狀態,術后大量輸血、輸液,體溫也會下降,患者甚至出現寒顫,故對術后患者要保溫,如果體溫低于35.5℃,暫停使用鎮痛泵,每30分鐘測體溫1次,加強保溫措施。
2.3 胃腸功能的觀察 由于嗎啡等阿片類藥物有抑制腸蠕動的副作用,因此應用鎮痛泵患者比其他患者胃腸蠕動恢復慢1~2 d,為盡快恢復腸胃功能,早日進食,可采用少許番瀉葉泡服,翻身拍背,骨突出按摩等,促進術后早日康復。另外由于嗎啡等阿片類鎮痛藥可興奮延髓化學感受器,而引起惡心、嘔吐,如頻繁惡心、嘔吐、腹脹等,應暫停使用鎮痛泵。
2.4 尿量的觀察與護理 由于鎮痛藥阻滯了膀胱肌神經,傳導和反射功能受到抑制,導致膀胱肌收縮乏力,尿道括約肌痙攣,造成排尿不暢或殘余尿量增多。我院骨科下肢手術病人一般采取留置導尿,對于未留置導尿管的患者,于術后1~2 h對膀胱區熱敷和按摩,改變患者體位,條件反射刺激,誘導患者排尿。對于排不出尿液者,可暫停使用鎮痛泵,有必要時可行留置導尿。對于留置導尿者可在鎮痛泵使用完畢后拔管。
2.5 術后第一天輸液的觀察 骨科病人術后6 h可進軟食或流質,因此輸液量不是很多,一般在晚上留置針至鎮痛泵水泵這段管中都是鎮痛藥,到術后第一天,護士們接留置針輸液,常有患者發生頭暈、惡心、嘔吐、嗜睡的癥狀,甚至出現顏面蒼白、四肢冰涼等。因此應告誡各位護士,給使用鎮痛泵的患者輸液時,剛開始速度宜慢,避免延伸管中的鎮痛藥一下子進入血管而引起不適,這相當于靜推麻醉藥;應盡量減小延伸管的管徑,縮短延伸管的長度;多詢問患者有何不適,如有不適,應暫停使用鎮痛泵,繼續減慢輸液速度,嚴重者,可通知醫生進一步處理。
2.6 壓瘡的觀察和護理 由于骨科病人年老體弱,長期臥床的患者偏多,使用鎮痛泵后,骶尾部感覺麻木,對疼痛感覺遲鈍,所以術后應加強皮膚的護理。對年老體弱,長期臥床者,應給予氣墊床,每2小時進行翻身、拍背、按摩骨突部等,保持床單清潔、干燥。
從鎮痛泵引起的不良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出,臨床上每一位醫護人員應全面掌握鎮痛泵的醫學原理和鎮痛藥的作用原理,特別是術后第一天給患者輸液的滴速,盡量宜慢,不必全部打開輸液夾,否則,患者會突發頭昏、惡心、嘔吐等癥狀,以至于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對使用鎮痛泵的術后患者,要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骨科術后疼痛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影響術后的功能鍛煉,使用鎮痛泵后,能有效地起到止痛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劉麗華.自控鎮痛泵的護理[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8,15(5):73-74
[2]彭小梅,劉學蘭,黃秀萍.術后留置鎮痛泵的護理[J].實用臨床醫學,2003,4(5):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