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廣德 老元飛 石耀權 王雪 胡曉嫻 吳耘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 廣州 510140)
活血通絡、利水滲濕法配合田七風濕膏內外合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袁廣德 老元飛 石耀權 王雪 胡曉嫻 吳耘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 廣州 510140)
目的:探討活血通絡、利水滲濕法配合田七風濕膏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選取膝骨關節炎患者43例,均采用口服活血通絡、利水滲濕中藥配合膝關節涂擦田七跌倒風濕膏藥治療,分析其臨床療效。結果:本組患者均獲得6個月以上的隨訪,治愈5例、顯效25例、有效11例、無效2例。結論:活血通絡、利水滲濕法配合田七風濕膏可有效緩解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關節活動度,而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膝骨關節炎;活血通絡;利水滲濕;田七風濕膏
膝骨關節炎(KOA)又稱退行性關節病或增生性骨關節炎,以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為主要病理表現,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變形、腫脹及活動障礙[1]。目前,臨床對輕度和中度的膝骨關節炎,常采用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和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的方法治療,重度患者最終只能采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中醫學理論認為膝骨關節炎屬“骨痹”范疇,是由于肝腎虧損、筋骨失養,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經絡痹阻、筋骨失養所致[2]。2010~2012年,我院采用活血通絡、利水滲濕法配合田七風濕膏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43例,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2012年我院收治的膝骨關節炎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KOA診斷標準[3]。其中男13例,女30例;年齡 45~68歲,平均57.5歲;病程 5個月 ~10年,平均6.5年;雙膝10例,單膝33例;左膝30例,右膝23例;依據Ke11gren-Lawrence骨關節炎放射學分級標準[4]:Ⅰ級6例,Ⅱ級30例,Ⅲ級7例。
1.2 方法 內治法:口服活血通絡、利水滲濕中藥,方劑組成:田七、玄胡、川楝子、羚羊角、生地黃、赤芍、川芎、川續斷、牛膝、寬筋藤、伸筋草。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連續服用30 d。外治法:在患膝涂擦我院百年經驗方制劑-田七跌倒風濕膏,藥物組成:田七、桃仁、羌活、獨活、川斷、木瓜、當歸尾、海桐皮、透骨清、澤蘭、骨碎補、五加皮、伸筋草、威靈仙、白芷、冰片等二十余味中藥。每天2次,連續使用30 d。
1.3 療效評定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采用退行性骨關節炎功能標準-Lequesne指數[5]評定患者的關節功能,同時于治療結束后按照Shahriaree標準[6]評定患者的臨床療效。治愈:膝關節疼痛和壓痛消失,活動范圍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顯效:行走或活動時膝關節輕微疼痛,休息后消失,膝關節活動障礙改善小于50°;有效:行走或活動時膝關節疼痛,膝關節活動障礙改善小于10°;無效:疼痛及膝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本組患者均獲得6個月以上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2個月。治療開始后2例患者患膝局部出現皮疹和紅斑,伴有輕微的瘙癢,但未中斷治療,3 d后以上過敏癥狀自行消失,其余患者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治療前本組患者Lequesne指數為(10.77±1.61),治療 30 d后降低為(4.85±1.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0 d后按照Shahriaree標準評定,治愈5例、顯效25例、有效11例、無效2例。
歷代醫學著作中關于膝骨關節炎的記載有“骨痹、鶴膝風、骨痿”及“歷節”等名稱[7]。該病雖歸屬于“痹證”范疇,但與風寒濕痹并非完全相同。有學者認為,肝腎虧虛、脾失健運、瘀血內阻為本病的病機[8]。肝腎兩虛引起筋骨失養、水濕不化、聚而成痰;脾失健運導致濕邪內停,加之外感濕邪,使痰濕聚集,流于關節;慢性勞損及外傷導致筋脈受損,經絡不暢,瘀血內停。最終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導致痰瘀互結、關節經絡痹阻出現關節疼痛。瘀血和痰飲共同致病,既能相互影響,又能相互轉化、膠結,故臨床上可見患者膝關節腫脹、僵硬,疼痛劇烈,伴有紫斑,疼痛不移。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對于該病的治療,當以活血通絡、利水滲濕為主,同時輔以補肝腎的藥物。
本文所采用的內服方劑以活血通絡、利水滲濕的治法擬定。方中田七能止血、活血、止痛;玄胡可活血、利氣、止痛;川楝子能行氣止痛;羚羊角可涼血解毒消腫;生地黃清熱涼血、益陰生津;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牛膝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寬筋藤舒筋活絡、祛風止痛;伸筋草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絡。全方以活血通絡、利水滲濕為主,兼顧補益肝腎。另外,文中所采用的外用藥膏田七跌倒風濕膏,是我院的百年經驗方制劑,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舒筋通絡、祛風除濕的作用,對于軟組織損傷及風濕類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能改善微循環,有利于受損骨關節的修復;補肝益腎中藥可使關節軟骨細胞免于自由基損傷,抑制關節軟骨退變,有利于軟骨細胞功能恢復和軟骨再生。利水滲濕藥可減輕或消除關節腫脹,同時還能鎮靜止痛[8]。內外同治,通過兩種途徑給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綜上,活血通絡、利水滲濕法配合田七風濕膏可有效緩解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關節活動度,而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獻祥,林燕萍.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性關節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
[2]吳昭克,朱勇,李藝彬,等.壯骨通痹丸與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比較研究[J].中醫正骨,2012,24(7):20-22
[3]婁玉鈐.中國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 332
[4]Ke11gren JH,Lawrence JS.Radio1ogica1 assessment of osteo-arthrosis[J].Ann Rheum Dis,1957,16(4):494-502
[5]李亮暉,杜宇康,賴小榮,等.Lequesne指數和髕股骨關節功能評分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評價比較[J].海南醫學,2011,22(8):17-19
[6]姜勁挺,張虎偉.關節腔沖洗加鹿瓜多肽關節腔注射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10,22(9):9-10,13
[7]王守東,王守星,李德憲,等.骨痹膠囊配骨痹散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08,20(8):60
[8]侯巖珂,王春禎,李勇,等.化痰消瘀、穴位埋線結合關節鏡下關節腔清理術治療早中期膝骨關節炎[J].中醫正骨,2010,22(10):6-8
R684.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1.018
201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