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動態·
Chem Weekly,2014,59(51):178
由生物質(如木屑或作物殘余物)生產的油難得像“經典”的原油一樣有相同的質量和能量。荷蘭屯特大學開發的一種新型簡單的催化劑,可在這種油運到煉油廠之前提高其質量。這項技術有助于歐洲實現到2020年20%的燃料來自可再生源的目標。通過作物殘余物轉變為生物質油可大幅簡化運輸過程,該產物可直接運送到煉油廠。生物質油含能量值較低,具有酸性還含有太多的水。Leon Lefferts教授和Kulathuiyer Seshan教授的催化工藝和材料研究團隊開發的這種催化劑可大幅提高生物質油的質量和能量。這是通過在氮氣中加熱油至500 ℃并應用一種簡單的催化劑(在氧化鋁層上的碳酸鈉)而實現的。通過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油的能量值可從20 MJ/kg提高到33~37 MJ/kg。這項技術已由KIOR公司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套小型工業規模裝置進行了測試,該裝置每天生產生物質油4 500桶。除碳酸鈉之外,還可以通過添加物質銫進一步提高生物質油的質量。目前這項技術還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PRW,2014 - 08 - 27
Bayer材料科學公司對CO2的研究可降低塑料中所用石油的比例。該公司利用溫室氣體生產高品質的泡沫(聚氨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該化學品中石油的比例為80%(w)。Bayer公司的項目經理Christoph Gürtler宣布,采用該技術已成功將生產原料中石油比例降低至60%(w)。
在新工藝中CO2被使用了兩次。先將CO2直接摻入一種新的前體(聚甲醛聚碳酸酯多元醇)中,替代20%的石油。然后它被間接地用于生產一種化學物質,該化學物質也與前體結合,進一步替代20%的石油。
除此以外,還能夠用CO2生產熱塑性聚氨酯、薄膜和澆鑄彈性體。這些塑料可用于汽車內飾件、電纜護套及體育用品(如滑雪靴)等各種應用。
華東理工大學在生物質高效催化轉化合成生物質能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志上。
生物質催化轉化制備液態烷烴通常經過多步驟,在高溫、高壓下進行,既會導致C—C鍵斷裂,產生低值甲烷和CO2,使液態烷烴收率降低,又會導致催化劑失活。該成果創新性地構建了多功能的Pd/NbOPO4催化劑,使呋喃類化合物的衍生物在溫和的條件下直接催化轉化為液態烷烴,液態烷烴收率高(90%),催化劑壽命長(250 h)。在該多功能Pd/NbOPO4催化劑中,NbOx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作為酸中心發揮脫水作用;同時也可作為強親氧物種,具有使C—O鍵斷裂的作用,使反應在溫和條件下進行。該成果對于認識Nb類材料的性質與作用,同時對于生物質及其衍生物催化脫氧加氫制備生物汽油、生物航煤和生物柴油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延長石油集團懸浮床加氫裂化(VCC)中試評價裝置獲得油煤漿進料試驗突破,進料油煤漿中煤粉含量達到45%(w),反應溫度468 ℃,轉化率、液體收率均超過預期,實現了重油輕質化和油煤共煉的技術突破。
延長石油集團VCC中試評價裝置建設于陜西省興平延長中試基地,該裝置在BP公司VCC試驗裝置工藝基礎上進行了100多項技術改造,工藝更為先進。VCC技術作為目前獲得工業化驗證的重油加氫工藝之一,其工業應用前景廣闊。此次延長石油建設的全球第二套VCC中試評價裝置,由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主要開展重質油、煤焦油、油煤漿加氫等試驗研究,旨在為石化和煤化工行業發展尋求新途徑。
巴陵石化合成橡膠事業部采用長輸管線輸送的煤制氫氣生產熱塑橡膠(SEBS)獲得成功。兩套SEBS裝置平均每小時用氫量約2 000 Nm3(180 kg),已采用煤制氫生產SBES產品260多噸,合格率100%,目前日產120 t左右。
巴陵石化建成的國內最長煤制氫氣輸送管線順利投用,首站至分輸站引入氫氣。為優化氫氣資源利用,公司要求合成橡膠事業部盡快將煤制氫氣引入熱塑橡膠裝置生產。他們先試用煤制氫與干氣制氫的摻混氫生產SEBS,經分析檢測,產品加氫度達97.5%,各項指標均滿足生產要求。隨后,巴陵石化工程部組織協調煤制氫在SEBS老裝置上成功應用后,在SEBS新裝置上也成功引入煤制氫進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