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江浩(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九采油廠 黑龍江 大慶 163853)
新肇油田從葡萄花油層頂面構造圖來看,主體為北東一西南傾伏的寬緩鼻狀構造。總體構造形態為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受斷層切割自西向東可分為西部向斜斜坡區、西部地塹帶、中部地壘緩坡帶、東部地塹斷裂帶四個部分。
已開發抽油區塊古636區塊位于東部地塹斷裂帶,于2000-2002年采用正方形反九點法面積注水同步注水開發,2003年-2007年該區塊開展注采系統調整,由正方形井網轉為線性注水開發。本文力圖通過不同階段見水特征分析,結合剩余油分布,探討在不同開發階段影響流體運動的主要控制因素,以求為油田下步的調整提供依據。
1.正方形反九點法面積注水同步注水開發階段
古636區塊同步注水開發1年后,3口井東西向見水,其中新126-84井投產3個月即見水,見水到水淹僅2個月。2年后,25口井東西向見水,綜合巖心和無源微地震等研究成果,證實新肇油田天然裂縫為近東西向。
2.注采系統調整階段
經過綜合分析和數值模擬,在2003年-2007年該區塊開展注采系統調整,轉注37口井,由正方形井網轉為線性注水開發。從見水情況統計來看,見水方向發生明顯變化,由最初的東西向過渡到2006年的南北向為主。
3.線性注水階段
進入線性注水階段后,動態分析見水方向基本以南北向和角井向為主,僅1口井東西向見水。
1.正方形反九點法面積注水同步注水開發階段
在同步注水階段,28口見水井均為東西向,筆者認為此時構造形態和開發井網是影響流體運動的主要控制因素。嫩江組沉積末期,松遼盆地由于受到北西一南東向的壓扭性應力作用,伴隨著大慶長垣的隆起,在長垣西側形成六個鼻狀構造。新肇鼻狀構造就是其中的一個,其定型期為明水組沉積末期,新肇鼻狀構造形成時期與古龍凹陷青山口組生油巖大量排烴期相匹配,有利于烴類聚集成藏。新肇鼻狀構造總體上控制了有利含油范圍。(1)而后經明末和老第三紀末的多期構造運動,古龍凹陷中心明顯西移,促使古龍凹陷烴源巖生成的烴類沿新肇鼻狀構造斜坡向大慶長垣方向運移,同時在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新肇構造上“Y”字型斷裂多期活動,形成局部斷鼻、地塹等復雜構造,有利于烴類運移過程中在新肇斷裂帶中的局部圈閉中聚集。其中古636區塊位于新肇鼻狀構造主體,由近南北向兩組反向正斷層封擋形成地塹,伴隨著斷裂形成的天然裂縫其滲透率高于基質,同時由于采用正方形面積井網同步注水開發,使的注入水首先沿東西向高滲帶推進。
2.注采系統調整階段
在注采系統階段,東西向見水比例下降到40%,同時,南北向和角井向見水比例分別上升到26%和34%,筆者認為此時開發井網和砂體發育方向逐漸變為影響流體運動的主要控制因素。新肇油田主體區塊屬于長垣大型湖泊葉狀三角洲體側緣,儲層分布具有分帶性,北厚南薄。15個主要沉積單元中,東北部的古636區塊均有大片的席狀砂和小片的條帶或透鏡砂發育;從組合后河道砂的展布方向分析,物源應以北部為主;15個主要沉積單元中,只有PI 11.2不發育河道砂,發育河道砂的14個沉積單元中,河道砂形態不規則,散布在席狀砂中,在平面上不易追溯,河道在研究區內延伸長度200-1800 m,寬度不超過300 m。
根據大慶石油學院構造發育史研究(2),新站鼻狀構造為長期繼承性發展鼻狀構造,其裂縫發育頻率為0.323條/m,而新肇、葡西、高西、杏西等鼻狀構造則在嫩江組差異沉降及明水構造反轉作用下由南向北依次隆升。其構造演化特征不同。新肇裂縫發育頻率為0.107條/m,僅為新站油田的33%,所以裂縫發育程度有限,導致在井網調整后,線性注水井網和砂體走向對流體走向的影響權重逐漸加大,這從見水特征可以看出來。
3.線性注水階段
線性注水階段,角井向見水比例上升到65%,這說明砂體走向權重增大。從平面剩余油分布看,剩余油以局部分布和大面積分布為主。這是因為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向湖泊中心方向長距離推進,在三角洲前緣的淺水區發育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且在湖面頻繁波動過程中.河流、波浪和沿岸流的沖刷作用對沉積物的分布起重要作用.導致以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為主的三角洲前緣砂體不同程度的席狀化。(3)
通過不同階段見水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規律來看,砂體分布已逐漸成為影響流體運動的主控因素,所以,筆者建議新肇油田下步調整在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礎上,以單砂體為中心,以井組動態注采關系為主線,研究影響流體運動主控因素的詳細權重,靈活制定綜合調整政策。
1.通過動態分析新肇油田開發各階段見水特征,認為不同開發階段影響流體運動的主要控制因素存在變化,目前階段以砂體分布和井網為主。鑒于篇幅所限,僅研究了宏觀因素,并未研究不同層次影響因素。
2.結合剩余油分布和見水特征情況,認為新肇油田剩余油呈現出分區性,應根據不同區塊井組區別對待,采用不同水動力學采油方法調整。
3.建議根據新肇油田砂體零散實際,研究單砂體內部建筑結構,為下步措施挖潛提供依據。
[1]張引,姜海濤.裂縫型新肇油田精細解剖[R].大慶油田公司.第九采油廠地質大隊.2010.
[2]胡慧婷,李占東,蘇書震,劉紹軍,潘堅.松遼盆地長垣以西中淺層三級構造發育史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J].上海地質.2008(3).
[3]樓章華,袁笛,金愛民.松遼盆地北部淺水三角洲前緣砂體類型特征與沉積動力學過程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4,31(2):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