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永 任 煒
(1.鳳翔縣水土保持工作站 陜西 鳳翔 721400;2.鳳翔縣水利工程工作隊 陜西 鳳翔 721400)
2010年~2012年國家農發水保項目鳳翔縣雍水河流域干河項目區水保治理工程位于鳳翔縣城東北渭河三級支流雍水河中上游,涉及2鎮15個行政村,人口1.57萬人。項目區總面積125.47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19.55km2。
項目區地勢大致呈北——南走向,北高南低,地貌屬低山丘陵溝壑區,海拔847.4m~1534.6m。溝谷發育,平均溝壑密度2.65km/km2。地質構造為白堊紀下統志砂巖、礫巖,第三紀上新統紅色粘土、亞粘土、砂礫石和侏羅紀中紀砂巖、泥巖或頁巖。
項目區多年平均降水量604.6mm,年降水量最大902.5mm,最小358.9mm,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7月~9月。夏季多局部暴雨,具有歷時短、強度大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1.5℃,年極端最高氣溫39.7℃,最低氣溫-19.2℃,無霜期207天,平均日照時數2028.6h,≥10℃積溫3000℃~3500℃,年總輻射量107kJ/cm2~110kJ/cm2。
區內土壤絕大部分是黃綿土,兼少量褐土和紫色土。黃綿土一般土質疏松綿軟,膠結性弱,易散碎,質地均一,土層厚達數十米到數百米。區內天然植被稀少,大多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造林,植被面積較小,林草覆蓋率14.9%。
項目區土地面積12547hm2,其中農地3830.92hm2,林 地2346.46hm2,牧 草 地1240.87hm2, 水 域200.78hm2, 荒 地4507.54hm2,未利用地29.77hm2,其他用地391.03hm2。水資源總量2108.31萬m3,地表徑流986.82萬m3,地下水埋深在150m以下。
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119.55km2,占總面積95.3%,其中輕度、中度、強度、極強度流失面積分別占流失總面積的22.3%,75.6%,2%和0.1%。土壤侵蝕模數2890t/(km2·a),年侵蝕量36.26萬t,屬中度水土流失區。土壤侵蝕以水力侵蝕為主,兼少量的重力侵蝕。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當地政府就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治山治水,修建梯田,植樹造林,開展水土流失治理,促進了經濟發展,改善了生態環境。截至2010年治理前,項目區已治理流失面積2667.35hm2,其中坡改梯511.00hm2,水地281.65hm2,水保林1245.70hm2,灌木林143.08hm2,經濟林454.24hm2,種草31.68hm2,治理程度僅為22.3%。
(1)缺乏統一科學的治理規劃,治理標準低。水保工作涉及面廣,實施起來點多線長,必須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布設各種水保措施,從上游到下游、從溝口到溝底層層設防,才能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治理成果實際保存率偏低。由于部分群眾水保意識不強,項目區還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導致造林成活率較低,水保工程損毀后不能及時修復,影響其持續效益的長久發揮。
(3)該區土地利用配置和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人均基本農田不足,糧食產量低,區域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偏低。
(4)宜進一步通過改造荒山荒坡,增加植被面積,發展種植經果林,同時應修建高標準坡改梯等治理工程。
(5)區內機井較少,地下水資源利用程度較低,有待繼續開發利用,應為現有基本農田配置灌溉機井、鋪設輸水暗管。
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項目區地形破碎,坡陡溝深,溝壑密度大,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土壤質地疏松,抗蝕能力低。坡耕地占農地面積79.3%,在暴雨及風力作用下,徑流沖刷十分嚴重,土體隨水搬運,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另外,本區林草覆蓋率低,多數地表裸露或半裸露,每逢暴雨,地表缺乏保護,徑流順坡急下,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近年來,隨著開礦、修路、大型基建項目的實施等人為活動,更會進一步加速新的人為水土流失。
嚴重的水土流失,直接破壞當地的水土資源,蠶食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致使土壤結構變壞,土壤肥力和生產能力不斷下降,極大地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項目區內荒山荒坡及陡坡耕地因面蝕和溝蝕產生大量泥沙,河道淤積,河床抬高,直接影響行洪,洪澇災害加劇,而且徑流夾帶的化肥農藥殘留物直接進入河流,會造成水質污染;生態惡化,土地日益貧瘠,致使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計劃從2010年~2012年實施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10km2,其中新修坡改梯243.33hm2,營造水保林546.67hm2,栽植經果林186.67hm2,人工種草66.67hm2,封禁治理1353.33hm2,保土耕作613.33hm2,新打機井3眼,新修輸水暗管1處,生產道路9.6km,流域碑2座。
經過3年治理,到建設期末和工程全面發揮效益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70%以上,泥沙減少70%以上,林草保存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80%以上,綜合治理措施保存率達80%以上,林草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項目區人均糧食增加到550kg以上,人均純收入增長30%以上。
5.2.1 總體布局
通過項目區自然條件、社經狀況、土地利用現狀和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查研究,改造荒山荒坡,增加林草面積,大力發展經果林種植,新修高標準坡改梯、實施保土耕作,為現有基本農田配置一定數量的灌溉機井和輸水暗管,提高糧食產量,多方位拉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5.2.2 治理措施布局
通過對項目區農村經濟發展方向及其各項效益的綜合考慮,按照“提高效益、綜合開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確定治理措施總體布局為:在人口集中的、村莊附近水肥條件較好、15°以下的坡耕地布設坡改梯;在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地面坡度在5°以下的坡耕地布設保土耕作,增加土壤入滲,提高作物產量;在梁、峁、坡等坡度較大的荒山和陡坡耕地栽植水保林,發揮其攔泥蓄水作用,減少水土流失;在近村近路坡度較緩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布設經果林,確保經濟效益的同時,進一步發揮生態效益;在坡度較陡但離村莊較遠的坡耕地和荒草地布設人工種草,推動項目區畜牧建設;在人口稀少的深山原有林地、疏幼林地進行封禁治理,促使生態自然修復;在基本農田或經果林地內配套布設機井和輸水暗管,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作物和果品產量;在新規劃的坡改梯田內布設一定數量的田間生產道路,以滿足施工和農業生產需求。
為了確保農發水保項目鳳翔縣雍水河流域干河項目區水保綜合治理工程的順利實施,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5.3.1 領導重視,加強管理是項目建設的組織保證
①健全組織機構,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為項目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②夯實工作責任,從工程建設單位抽調專業技術人員進駐項目區負責工程施工,各鄉鎮和項目村派駐專人進行組織協調,縣財政局負責資金保障,縣審計部門進行全程監督。③利用墻頭、地坎刷寫宣傳標語,通過縣電視臺、廣播電臺和《鳳翔視窗》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項目投資政策,加強宣傳引導,為全面完成農發水保項目建設任務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
5.3.2 嚴格管理,打造精品是項目建設的永恒主題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為了全力打造優良工程、優秀工程和精品工程,我們把“創亮點、出精品、增效益”的理念貫穿于項目建設的始終。①優化設計方案。②實行項目招標制度。③實行建設監理制度。④實行項目公示制度。⑤嚴格項目建設管理。
5.3.3 管好資金,專款專用是確保項目建設的重要支撐
為了確保農發水保項目建設資金足額投放到項目建設中去,項目建設單位嚴格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項目管理辦法》、《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縣級報賬實施辦法》的規定,做到了“不挪用、不擠占、不截留”。①嚴格資金管理制度。②嚴格審核,確保財務資料規范、完整。③及時撥付結算資金給施工企業。④保證資金使用公開、透明。
5.3.4 科技支撐,示范帶動是項目建設的重要舉措
在科技推廣過程中,①切實抓好基層技術人員培訓;②抓好科技知識的普及推廣;③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工作。
5.4.1 生態效益
通過項目實施,治理期末共治理流失面積30.61km2,累計治理程度達到72.6%;年可攔泥保土29.72萬t,攔蓄徑流196.43萬m3,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通過水保林、經果林和人工種草的栽種,增加植被面積1631.07hm2,林草覆蓋率達到27.9%,有效改變了區域“小氣候”。
5.4.2 經濟效益
在經濟計算期內,各主要工程措施的直接經濟效益分別為:坡改梯、保土耕作和機井灌溉共增產糧食88.61萬kg,年經濟效益150.64萬元;營造水保林增加木材蓄積量7258.5m3,年經濟效益290.34萬元;封禁治理增加木材蓄積量4439.6m3,年經濟效益177.58萬元;經果林增加果產品677.97kg,年產生經濟效益406.78萬元;人工種草增加飼草36.00萬kg,年經濟效益21.60萬元。以上經濟效益合計1046.94萬元。
5.4.3 社會效益
實施本項目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率由原來的63.8%提高到80.3%,區域內廣大群眾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均純收入平均增加1121.67元,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為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0年~2012年國家農發水保項目鳳翔縣雍水河流域干河項目區水保治理工程現已順利通過部省級驗收。通過項目的三年實施,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草”綜合治理,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調整了產業結構、完善了農業基礎設施,為項目區新農村建設和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