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強調:“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善,是精神世界的陽光。善即美好,與“惡”相對。善,世代傳承,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崇善向善之風始終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善,與時俱進,契合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所蘊涵的積極向上的道德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價值。“只要我們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充分改善,但也遭遇到一些“成長的煩惱”,道德建設面臨著嚴峻挑戰。人情冷漠、誠信缺失、自私自利、背信棄義等現象時有發生,就連摔倒老人“扶還是不扶”這個簡單的問題,也成了一個社會的糾結!很多人見義不敢為、見危不敢助,“好人難當”。
當前,我們正在為實現中國夢奮力拼搏,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道德作支撐。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我們要從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長補短,從而培育具有時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善需要引導,行善需要保障,制度建設是道德建設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礎。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完善法律法規,懲惡揚善,充分褒獎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模范典型,同時對嚴重背離道德規范的行為給予必要的懲戒。不讓一心向善者心寒齒冷,不讓欲行善者望而卻步。惟其如此,社會才會陽光普照,人心才會得以凝聚,人民才能感受到不斷前行的力量。
日行一善,積少成多,讓行善成為一種習慣。今天你出手施救別人,也許明天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熱忱救助。愛心和善舉,如同微笑一樣,是可以相互傳遞的。大家齊向善,這個世界將愛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