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麗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來訪者外在表現:梁某,女,19歲,某高職院二年級學生;獨自來咨詢,身材瘦小,五官端正,斯文有禮;愁眉不展,神情緊張不安。話語流暢,愛臉紅。
表現問題:近年來經常出現一種可怕念頭,就是盼望妹妹意外身亡,例如出車禍、生重病什么的。本人也不愿這樣想,但控制不住,非常苦惱和緊張。最近發展到一有空就不由自主地在頭腦中閃出妹妹死去的場面,導致晚上入睡困難,常常伴隨惡夢。上課無精打采,易走神。懷疑自己得了精神病,前來咨詢。
既往生活史與當前生活情景:在家中是老大,有個比自己小5歲的妹妹。本來很受父母疼愛,自從有了妹妹之后感覺一切都變了。妹妹比自己漂亮,又聰明可愛,深得父母歡心,凡事都得讓著她。就算兩人鬧矛盾,媽媽次次都向著妹妹,總是責罵我以大欺小。每當受委屈時就很恨妹妹,心里常常詛咒她。現在長大懂事了,和妹妹感情還不錯,可那些壞念頭還會時不時地冒出來。記得半年前,晚飯后父母叫妹妹洗澡打扮漂亮說是要去走親戚,只是隨口問我去不去,我覺得他們存心不想帶我去,也就賭氣說不去了。他們走后,我就躲在家里哭,覺得自己是個沒人愛的孩子,同時在心里詛咒妹妹要是被車撞死就好了。從那以后,這種念頭就經常冒出來,無法控制。自己從小性格內向,不太愛說話,和同學關系一般,沒有特要好的朋友。
生理因素:女性,19歲,13歲來月經。身材瘦小,長相普通。
心理社會因素:原來深得父母寵愛,因為妹妹使自己的地位發生了改變,心理有失落感;每次與妹妹發生口角,總是遭父母責罵,有敵對情緒卻不敢流露;性格內向,敏感好強,人際關系欠佳,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認為自己不如妹妹聰明漂亮,形成自卑、低自尊、孤獨、焦慮的癥狀。
既往健康狀況與治療史:身形瘦小,既往體健;問診無家族精神病史及其他遺傳病史。未做過相關心理咨詢。
分析評估:經詢問,體格檢查及腦電圖檢查無異常。SCL90:軀體化 1.10;強迫癥狀 2.80;人際關系 2.44;抑郁 1.77;焦慮 2.30;敵對 1.67;恐怖 1.60;偏執 1.67;精神病性1.20。SAS 65分。
建議做EPQ測驗,確定氣質人格特征。
案例診斷:從病因、主導癥狀和表現、心理測量結果綜合分析,該案例診斷為強迫性神經癥。
診斷依據:據其自述,可知患病根源是兒童期因缺乏父母關愛而形成自卑敏感內向的性格。在幼年產生的幻想,伴隨著強烈的負罪感和焦慮,隨著長大懂事后,這些帶著仇恨和犯罪感的幻想都被壓抑在潛意識中而不自知,但并沒有真正消除,即內心深處幼年時未得以滿足的欲望和對妹妹的敵視心理并沒有消失。一旦有誘因,就勾起了她童年的心理癥結,使她又產生了可怕的念頭。臨床表現和心理測量以強迫癥為主,伴隨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癥狀。有自知力,社會功能受障礙(睡眠不佳,做惡夢,上課走神,生活學習受影響)。無精神病癥。
咨詢方案:
1.確立咨詢目標
近期目標:改善來訪者睡眠,調整目前的焦慮和敵視狀態,提高生活和學習質量。
遠期目標:改變求助者不正確的認知觀念,克服自卑敏感的情緒,改善親子關系,擴大人際交往范圍,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2.咨詢過程:每7天咨詢一次,共7次。經過與來訪者初步交談,感覺來訪者求治愿望強烈、文化水平較高,領悟力較強,準備采用認識領悟療法、思維阻斷療法、厭惡療法進行系統治療。
第一次咨詢:在與來訪者的交談中,感覺她語言表達流暢,能與咨詢師進行很好的交流,領悟力較強,要求咨詢、治療的積極性高,咨詢師使用攝入性談話技術深入了解來訪者的相關個人資料,通過傾聽、真誠、寬容接納的態度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根據來訪者在訴說過程中的表現和所述癥狀內容特點,以及各種檢查結果,診斷為心理障礙。屬咨詢對象,明確向來訪者表明:“你沒有精神病,有強迫癥狀,屬于心理障礙,你的癥狀適合心理咨詢,但心理咨詢需要一個過程,并且希望你積極參與。”并向來訪說明心理咨詢工作的性質,保密原則,采用的方法,要達到的目標,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雙方達成了一致的協議。
第二次咨詢:一周后再次來咨詢,咨詢師此次通過傾聽、真誠、共情、積極關注進一步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并了解來訪者童年經歷。
采用認識領悟療法。首先,向來訪者講述心理、生理的一般知識,心理疾病的內外部病因和一般規律,鼓勵她完全可以通過心理治療擺脫痛苦,樹立治愈的初步信心。然后重點闡述她所患疾病的本質、特點和戰勝它的方法,告訴她“你所患的這種強迫癥,是由幼時的心靈創傷造成的,既然你已經認識到了那種忌恨與怨憤是不對的,就要從根本上消除這些念頭”,也就是說“這種念頭不是我的,我也不會害怕它……”。再三向她闡述以達到積極自我暗示的目的。讓求助者學習肌肉松弛法,以改善睡眠;布置了一份家庭作業,要她根據咨詢師的觀點,結合自身情況,寫出自己的感受和認識。
第三次咨詢:從求助者交來的家庭作業來看,她對自己的情況有所了解,不再擔心自己是精神病了,但可怕的念頭仍無法去除,時不時會跳出來,焦慮狀態仍存在。訓練她掌握身心放松技術和深呼吸方法來緩解緊張感,同時采用厭惡療法,即在求助者前臂縛上一圈粗橡皮筋,緊松適宜,要求她每當出現可怕念頭時便拉開橡皮筋,拉到一定長度后松手,以此彈擊,直到念頭消失為止。
第四次咨詢:求助者說雖然可怕念頭仍出現,但次數明顯減少了,只是在生氣或與妹妹發生矛盾時冒出來,有時用厭惡療法也很難消除。咨詢師開始對她實施行為治療,即采用思維阻斷法來抑制強迫癥。
思維阻斷療法又稱思維控制療法、思維停止療法。它是一種治療強迫性思維的技術,根據外在行為能通過抑制來加以阻止,那么內隱的行為也能通過抑制來阻止并消除的原理,在患者想象其強迫思維的過程中,通過外部控制的手段,人為地抑制并中斷其思維,經過多次重復,促使強迫思維癥狀消失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首先指導求助者進入放松狀態,要求她集中注意力想象那個使自己煩惱的念頭,當希望妹妹發生意外的場面清晰出現時就豎起食指示意,這時咨詢師大喝“停止”,并用力拍擊桌子,她也隨之大聲命令自己“停止”,休息兩分鐘等情緒和肌肉放松后再重復上述步驟。重復十多次阻斷,如果治療有效,求助者的想象潛伏期,即從讓患者開始想象到她豎起食指示意所經過的時間應該延長。隨著潛伏期的變長,求助者覺得想起那些意象有困難時,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
第五次咨詢:治療程序與第四次咨詢時相同,只是咨詢師不再拍擊桌子,僅僅大喝“停止”,如此再訓練十來次。
第六次咨詢:咨詢師不再大喝“停止”,只是讓求助者自己喊“停止”;訓練幾次后,要求她在發生強迫思維時,自己在心中默念“停止”。
在治療過程中,咨詢師從一開始就要求求助者對每日出現的強迫思維的次數做自我觀察并記錄下來,隨著治療的進展,求助者記錄下來的次數逐日減少,這反映出治療效果。治療期間,咨詢師要求患者回家后自己練習“阻斷”強迫觀念。
第七次咨詢:征得求助者同意后,請其父母一起來咨詢。求助者臉上帶著羞澀的笑容,說那種可怕的念頭幾乎不再出現,偶爾有也能很快地自我消除,原來緊張害怕的情緒已經沒有了。其父母也進行了反省,因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對女兒心理造成的傷害非常難過,表示今后要多與女兒溝通交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愛心;同時指導求助者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參加學校的社團,擴大交際范圍,多交朋友,增加戶外活動,融入健康、積極、向上的大學生活中。
咨詢感悟:強迫性神經癥是一種神經官能癥,當事人總是被一種入侵式的思維所困擾,會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使當事人感到不安和恐慌,但在實施某種重復固定行為時又會使壓迫感得以放松;當事人有自知力,明知這樣的想法和行為都沒有必要,卻又無法以主觀意志加以控制和擺脫。本案中的梁某,童年時因家庭的變動,父母無意識的疏忽,卻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伴隨其成長,影響身心健康。所以說,家庭環境和父母教養方式是產生強迫性神經癥極其重要的原因。在咨詢和治療過程中,先從問題源頭找起,借助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對求助者認知和行為兩方面進行心理治療,一方面改變她的自我認知信念,建立一定可以擺脫強迫癥的信心;另一方面,從行為上改變強迫念頭或動作。同時加上其父母的理解與配合,使求助者的癥狀有了明顯的改善,逐步擺脫強迫性神經癥的困擾,開始健康快樂的大學生活。
[1]楊雪梅,朱建軍主編.大學生心理咨詢與治療案例解析[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2]郭念鋒主編.心理咨詢師(二級)[M].民族出版社,2005.
[3]鐘有彬.認識領悟療法[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4]心理醫生病案錄[M].重慶大學出版社,1997.
[5]王登峰,謝東.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技術[M].時代文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