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勇
(黔東南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凱里市 556000)
廣播電視大學從開辦到今天已經走過34年的路程,34年來,電大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辦學方式從單一到多種形式共存,如今全國電大有3000多所學校,在讀人數超過300萬人,至2012年培養高等教育畢業生近800萬人,專業涉及理、工、農、醫、文、法、經濟等24類150多個專業。毫無疑問,30多年來電大培養的各類畢業生對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然而,回首以往,電大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歷經風風雨雨。這些風風雨雨形成了電大獨特的文化特點,在電大的各級辦學單位中,由于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經濟條件限制,省級、地市級、縣級辦學點所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也多有差異。本文從社會學角度出發,對基層電大,特別是經濟和文化都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基層電大的文化特點進行審視,其意于探求電大進一步發展的方法和思路。
(一)電大難有自己的名師。雖然說廣播電視大學的第一堂課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上的,但是這樣的大家被電大請來的畢竟不是多數,我們常遇到的是照本宣科的老師坐在屏幕上,毫無表情念著文字。再者說華羅庚畢竟不屬于電大教師,而且上課的形式是通過錄像形式完成,因為它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講學”或“授課”,只能算資源共享的一種變通形式。2011年筆者有幸到中央電大舉辦的培訓班聽課,聽到北京電大介紹辦學經驗,其中就有一條是花大力氣打造自己的名師。
(二)電大難有科研型學員。電大學員大部分是成人學員,多數在職。這些學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晉升高等學校學習,一部分是應屆或往屆高考(或中考)落選生,這部分學員本身起點就不如高校學生;另一部分是在職學員,他們都是邊上班邊學習,有的還結婚生子,工學矛盾十分突出。在這樣的學員中要出現比較優秀的科研型學生只能是少數甚至個別人。大部分學生疲于在工作和生活的間隙去落實實踐環節,完成學習任務,所以電大教育想培養部分科研人才、拔尖人才并不現實。
從大多數學員的情況看,電大學員的素質除了1985年以前那一段時期跟其他普通高校生相差不是太多外,其它時期電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還是普遍低于普通高校學生,現在這個距離是越拉越大了。1985年,貴州電大文科首屆專科畢業生舉行畢業論文答辯,主答辯人是普通高校有聲望的教授和專家。他們用本科生的要求來考核電大學生,對當年的畢業生作出了“有三分之一學生達到和超過了本科畢業生水平”的高度評價。曾幾何時,現在電大畢業生論文半數以上網絡抄襲,屢禁不止。近年來,中央電大、各省級電大高舉“加強教學質量、辦好電大教育”旗幟,加強督查基層電大教學各個環節,可是其結果總是不盡人意。我們不由得問:為什么一再強調的教學環節總無法落實?是學校管理方法、教師水平出了問題,還是學生學習態度有問題?筆者1988年到貴州一所地市級電大工作,歷經電大多種辦學形式的改變,至今從事學生班主任工作、電大面授教學工作、畢業論文審查指導工作、網絡平臺資源構建等電大日常與管理工作。為實證社會對電大學生的看法近年來作了一些調研。
(一)在對近三年來所帶班級的學生調查發現有80%以上明確答復到電大讀書是為了拿到電大畢業文憑,至于能學到多少知識,沒有進一步要求。這其中有60%左右是單位就業形式需求,30%左右是為下一步轉崗,只有5%的學生是回答是想學知識。有10%左右的學生是跟隨別人隨便學學沒有目的;10%左右的學生是父母逼迫來,根本不想學。后面這20%是拿不拿證無所謂的人,所以就無所謂搞好學習、完成學校要求的學習環節了。
(二)對部分企事業單位職工了解他們對電大畢業生水平的看法,有80%以上人覺得電大畢業生水平不高,個人水平不能跟普通高校全日制學生相比;有少數人認為電大畢業生實踐能力較強,但是他們同時認為這個能力不是在電大學習獲得的。
(三)對已經獲得電大畢業證書離校3—5年的學生進行調研,主要問他們兩個問題:A、你認為在電大學到什么有用的知識沒有?B、如果你是部門主管,面對你下屬一個是剛剛從電大畢業的員工,一個是脫產學習歸來的員工你會為誰加薪?對于第一個問題有80%以上說沒有學到什么知識,對第二個問題也是有80%以上說先為脫產學習的加薪。
從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看出,目前來電大混文憑的學員占了絕大多數,它也說明我們的教學環節為什么不能很好的落實的原因。好在為了崗位調整和學些新知識的學生人數在慢慢地增加。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情況我們得出社會對電大畢業生、甚至對電大的認識度不夠,同時電大在社會的聲譽不是很好,沒有品牌效應。對第三個問題的調研看出如果我們再不加強教學質量與管理,電大人自己不認可電大人,電大一定會沒有明天!
電大30多年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但是電大的發展卻屢受挫折。如果說1985年以前,社會對電大是認可的,那么1986年以后電大發展開始步入了一個彷徨迷茫時期。1985年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解決經濟發展過熱問題,隨之國家教委對電大發展加強了管理,取消了自學視聽說,把電大招生納入成人入學考試。顯然,在普通教育獲得發展后國家對電大辦學的定位是“對普通教育的一個補充形式”,沒有大力發展電大教育。由于電大在這時期沒有找準自己的方向或者說無法設計自己的發展路子,開始轉入開辦普通專科、普通中專辦學形式。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電大的師資力量和辦學硬件普遍落后于普通高校,電大辦普通教育顯然不敵普通高校辦普通教育,其產出的學生質量必然不能為自己帶來社會效應和品牌榮譽。電大地位開始被地方政府、社會大眾邊緣化。特別是地市級電大多數沒有得到政府辦學投入,甚至認為基層電大隸屬省級電大,地方各級政府對電大采取不管不問的態度。筆者所在學校就曾出現多年沒有收到政府下發的文件的情況,基層電大處于自生自滅的境地。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部分基層電大被其它高校合并。
從事電大教育的專家一般把遠程教育技術分為三代,既第一階段的函授教育,第二代廣播電視教育和第三代的利用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網絡教育。
如果說作為第二代遠程教育技術的廣播和電視技術手段促成了廣播電視大學的開創以及發展。那么第三代的網絡技術手段對廣播電視大學特別是基層電大帶來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還是挑戰。廣播與電視手段,特別是電視在電大初始,由于其價格的高昂,一般平民百姓不能擁有,電視機、錄像機都是當時的奢侈品,學員往往集中到學校進行學習,后來即便是電視、錄像機普及,廣播電視大學也因為錄像資源的制作、管理及播放等問題而顯示其獨特的不可取代特性。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網絡教育的異軍突起。廣播電視大學曾因其初期擁有的電視、錄像等硬件、后期的軟硬件建設而笑傲江湖。然而,隨著第三代遠程教育時代的演進,基層的電大因為其自身條件限制,比如政府投入少或不投入,自身硬件資源明顯不如其他高校,甚至落后于政府扶植力度大的中職校、一些民辦中學!
其實,何為基層電大的文化、基層電大的文化特點是什么、電大文化近年來有哪些變化等問題并不容易論述,然而從社會學角度出發,通過現象看本質,當我們走在街上與人談電大,路人皆茫然不知電大為何物,當學生打的到電大上學,的士師傅皆不知電大處何處,這就是電大教育的悲哀!相反,如果與路人談及電大,路人皆露恭敬色彩,學生坐車到電大上學,師傅們欣然談及電大的影響,這便昭示電大文化的繁榮。筆者結合多年基層電大的教學和實踐經驗,認為電大應該加快自身融入社會建設的步伐,與社會各行各業加強合作,走一條實踐社會、服務社會的路子。
(一)實踐證明電大教育凡是能結合地區需求、行業需要而開設的專業、培養的學員,社會的認可度就高。比如:某校結合地區建筑行業培養的“建筑施工專業”、由于進校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考核機制采取學校學習、單位考核的學歷與實踐相結合方式,既為用人單位培養了人才又提高了學校聲譽,開拓了辦學領域。試想,若能利用電大辦學的靈活性,探索一條與政府或用人單位合作辦學的路子,率先創新出一條高校學生學習與用人單位工作實際緊密結合的路子,電大辦學不愁沒有發展前途。
(二)增加對在職學生學習與該生單位參與考核機制的建立,雙重或多重考評學生,采用多種聯合辦學手段,既提升學員學習和實踐能力,同時也避免學員混文憑現象繼續延伸。
(三)著力打造電大的繼續教育基地,采用短期或中期培訓學習手段為地方需求服務,大力發展繼續教育,使基層電大成為社會成員技能更新、專業知識拓展的平臺。
(四)電大應該加快學分制學習形式構建,創新網絡時代的師生教學方式,改革教學評價體系,比如把知識上架,開拓學習超市等形式,不僅為團體也為個人送學習送資源,在倡導超市文化的同時,積極構建終身學習資源平臺,促成電大新時期教育繁榮時代的來臨。
[1]貴州廣播電視大學校史編寫組.貴州廣播電視大學校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