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媚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在“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市,有一個叫做大圩的地方,大圩隸屬靈川縣,排名廣西四大古鎮之列,位于漓江東岸,距桂林23公里水程,是著名的集市貿易集散地,遠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為廣西4大圩鎮之最。大圩古鎮沿江而建、歷史悠久,古鎮始建于明朝的單拱石橋萬壽橋,至今仍雄跨鎮南;清代建筑的高祖廟、漢皇廟和廣東、湖南、江西會館等,以及長達5里的青石板路,兩旁擠滿了青磚青瓦樓房,都成為古老圩鎮的見證。其中,其窄長的街道,老式的鋪臺,雕龍鑿鳳的古式建筑,最能引發思古之幽情。對大圩古鎮傳統建筑開展研究,旨在展示古建筑雕刻之美,開啟其美的意蘊的神秘之門。
作為源遠流長、蘊含豐富的文化現象,龍和鳳都是中華民族的圖章、徽記、標志和象征。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中,龍的功能效應無疑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而鳳的座次自然是位居第二了。
龍鳳作為神獸的標記形象,很早就出現在工藝品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紋”出土于遼寧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八千年;最早的“鳳紋”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龍鳳紋的使用可謂由來已久,而無論是在陜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七八千年前的彩陶細頸瓶,或是內蒙古三星他拉地區發現的距今五千年的玉龍,都展現了古代對龍、鳳形象的使用。
在建筑上,在戰國時期使用的瓦當就已有龍的形象、出現了鳳的刻畫。諸如此類,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龍鳳文化的深厚久遠。雖然皇帝總想掌握龍的專用權,三申五令甚至立以法典,但是各地的多種類別建筑都可以發現龍鳳的形象。只不過,因龍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出來的理想形象,它的體態、大小等多變而無定型,所以在裝飾上給了民間很大的便利。
大圩古鎮中有名的的四大家族傳統建筑,正是利用了多邊無定型這一點,對于千姿百態的龍鳳形象的雕刻,不過多地重墨刻畫,而是或隱或顯地裝點著各類建筑,使他們更顯光彩。在古鎮傳統建筑的門窗等雕刻中,盡顯龍與鳳配合、對應、互補的情形,龍鳳之間神性的互補和對應,使兩者之間的美好的互助合作關系建立起來,便“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了。大圩古鎮本身的地理優勢十分明顯,再加上當地的經濟發展較好,百姓們的生活安定,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龍鳳文化更加廣泛地流行于民眾之間,充分反映在其習俗之中。對龍鳳雕刻的呈現,寓意了陰陽和諧,婚戀美滿,求吉祈福。其中建筑內雕刻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的“龍鳳呈祥”,龍鳳各居一半,龍是飛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氣。龍是力量的象征,鳳是美麗的象征,龍和鳳的結合,是力和美的結合;龍和鳳的對應,是力和美的對應,所有的這一切,無不體現著大圩古鎮人民群眾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大圩是水路交通樞紐,更是著名的集市貿易集散地,發達的商業貿易為他們鑒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從而也讓他們有了建造特色建筑的資本。大圩古鎮中的民居建筑南低北高,臨江依山而建,這體現了他們依托自然的和諧美。其房屋多為三進、四進式建筑,外通碼頭、巷道,內通商業古街。古鎮每棟房子的設計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無論是從功能或是其他方面來看,其設計和建設非常大氣,各建筑均由門前、天井、正房、廂房、后院組成。靠街的一般作鋪面從事商業,設置了樓梯方便上樓。往里是天井,利于采光,里面常常栽種花草樹木,既有美化作用,也有凈化空氣的功能;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寬敞,供著神像及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動、會客的地方;兩邊是用來居住的廂房。以當時的背景評價,古鎮的傳統建筑的設計和構造盡顯奢華。而建筑的正房、廂房的門窗上都雕有花紋,花紋雕刻精美,圖案多樣,卻沒有過分絢麗的色彩,這也正是大圩人低調的表現。
古鎮的建設街 31號,是四大家之一廖忠源的宅子,廖宅建于清未,這個兩進建筑是二層磚木結構,建筑物中雕刻有詩、詞、書、畫,工藝十分精美;飛禽走獸等吉祥圖飾,活靈活現。原主黃廣源,地址在民主街28號的清代建筑“黃宅”,則是棟三進式建筑,其宅臨街為鋪臺,內部構件雕工精美;各種裝飾組合成的新紋樣,栩栩如生。位于民主街37號的李恒美宅,民國十五年建,宅子緊鄰塘坊碼頭,二進,三層,二層窗欞金漆字,建筑雕花門窗,生動自然,無論是花草藤蔓、水紋云氣,都可以任意安排,創造出了熱鬧而豐富的構圖。在古建筑裝飾中,充分展現了我國工匠的浪漫主義創作思想和高超的技術,使得中國古建筑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通過創作實踐,呈現了豐富多彩的形態,也透露出當時宅主們經濟實力的雄厚和品位的不凡。
然而,與細節綜合顯露的奢華相對應的,是他們的低調。色彩的運用與效果能體現出不同的審美取向,在這些傳統的建筑及其裝飾中,并未追求宮廷建筑般繁艷綺麗、金碧輝煌的色彩效果,他們的建筑反倒傾向于清淡素雅、質樸平和、適當點綴的色彩追求,從無色中求色,而不是色中求色。建筑從尺度較大的廳堂到較小的門廊,大多是白色的墻灰色的瓦,追求自然的無色、本色之美,用廣度不一的白、灰、黑來形成層次中的比較,變化卻有統一,構成了一個非色彩的色階序列,由此,眾建筑原屋主們風格的低調顯而易見。
一個時代的藝術體現著一個時代的審美意識,特定的審美意識又會誘導出符合及印證它的藝術形式。中國傳統建筑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雖多次受到了各種外來影響,但時代不同的建筑活動,在建筑材料、結構技術上并未發生根本性變革,隨之而來的只是建筑形式的豐富與完善。
大圩古鎮的整體格局基本完整,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良好,與周邊自然山水、荷塘田園、古樹名木等共同構成了村落山水和諧的布局。古鎮肌理清晰,主要街巷、河流等基本完好,如街巷尺度、街巷界面等,整體和諧度較高,構成古鎮遺存的基本層面。而最典型的,則是古鎮現在還保留著許多竹編作坊、草鞋作坊、傳統的喪葬用品店、草醫診室、老理發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古鎮傳統建筑數量較多,保存比較完整,大多以中國傳統方式進行設計建造,是以土和磚木為材、木梁柱框架結構、庭院式組合布局為主的建筑模式。看著這些古建筑,似乎可以遺忘時間、穿越時空,無論是從遙遠的過去到真實的現在、或是從現在再到遙不可及的未來,你可以風平浪靜或者是大風大浪地經歷著,而周圍的環境卻像是毫不關己、不為所動般淡然,亙古不變。
古鎮建筑沿襲了中國建筑不是以單一的獨立個別建筑物為目標,而是以空間規模巨大、平面鋪開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筑為特點,設置平易近人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內部空間組合,提供了明確、使用的觀念情調。這里建筑的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通過平面縱深空間,使人慢慢游歷在一個復雜多樣樓臺亭閣的不斷進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逸和環境的和諧,把空間意識轉化時間進程,使得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能變成長久漫游的時間歷程。
因此,中國古建筑的時空意識雖有《道德經》、《周易》等廣泛的哲學基礎,但中國古建筑空間藝術所展現的,卻是融時間、空間和情感于一體的生命的時空。
建筑藝術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大圩古鎮在明清時,已是南北商賈云集之地,各種商行應有盡有,各地商人在此均建有會館,如有名的廣東、湖南、江西會館及清真寺等。到民國初期,大圩已形成八條大街,沿江亦形成十多個靠碼,鋪面商號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稱,當時的狀況完全可以用繁榮來形容。大圩古韻猶存,幽靜古樸,有當年“黃李廖高四大家”控制桂北一帶經濟命脈的商業秘密吸引著眾多旅游客,更有七星古墓讓人著迷。
古鎮的人們白天雖然會因為商業的開展而熱鬧非凡,但當一天的喧囂落下帷幕后,古鎮建筑群全身上下散發出來的,便是那寂靜的本色,這也正好符合了中國傳統的和諧價值觀中的動靜結合。
古老的大圩老街順著漓江綿延2公里長,不寬的街道上鋪著青石板,石板路兩邊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建筑的正房后有門可到后院,后院臨江并建廚房和廁所,有石階可到江邊取水、洗衣。閑著無事的老人們或是在街邊看些發黃的書,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靜地生活著,守望著這最后的古老。在他們的心目當中,和諧是最核心的文化價值觀之一和精髓。中國人從現世的立場出發,衍生出天地相諧、美善調和的審美原則,進而用之于建筑藝術,因建筑是人的家園,由此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內涵,并具有其獨特的意境。
大圩古鎮建筑的意境,是人文景觀意象和自然景觀意象的結合。人文景觀包括了其建筑的自身主體,包括了門前、天井、正房、廂房、后院,也包括了曲徑、小橋、幾案、屏風等室內外環境的其他人文景觀。自然意象景觀就包括了天井里面常常栽種的花草樹木、建筑本身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呈現的明朗清新和豐富環境。通過上述兩種景觀的融合,終形成大圩古鎮獨有的積淀深厚、寵辱不驚的寂靜意境。這種意境表達出很強的生命力,體現了注重審美的精神功利,注重審美的真善美結合的趨勢,更具有濃厚的理性主義色彩。
古建筑是一本歷史的教科書,而大圩古鎮的傳統建筑上凝聚了無數祖先辛勤勞動和無窮的智慧,沉淀了人類世代相傳的文明,在這個古鎮的建筑群環境里經歷過的事、關系過的人,都會通過建筑這個物質環境而被記載和保留下來。
[1]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M].北京:三聯書店,2001.
[2]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論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林徽因等.建筑之美[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4]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黑龍江: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