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蓓 ■江西華勝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我國園林行業法制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制定風景園林技術標準,我國園林行業國家和地方頒發的法規文件,共368項,其中由全國人大批準頒布的條例4項;國務院令8項;國家建設部頒發的規定類43項、資質標準類11項、技術標準類15項;各省、區、市頒發的法規和標準272項。這些法規和標準是在我國園林綠化行業建設中逐步建立并鞏固、推廣,在規范生產、組織生產、指導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我國園林行業全面提高質量管理奠定了基礎。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園林綠化進程突飛猛進。1991年12月,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第一屆理事會上提出,“九五”期間的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應有總體的量化指標,人均公共綠地、綠化覆蓋率、綠地率等,并提出創建“花園城市”、“園林城市”等設想。至2006年末,全國655個設市城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4.38%,建成區綠地率30.27%,人均公共綠地7.94平方米,分別比“九五”末增長6%、6.01%和3.38平方米。建設部開展“園林城市”的創建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各城市綠化建設的積極性,至今,先后建立了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2個,命名了國家園林城市97個、園林城區4個。
城市化建設催生園林綠化大市場,園林行業迎來發展的春天。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園林行業每年產值1500億元左右。據城市建設統計公報統計,從2002年至2006年,全國650余個設市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上升,平均每年投資4741億元,以平均20.55%的速度增長,其中城市園林綠化平均每年投351億元,投資平均增長速度達16.42%,2006年城市園林綠化投資達427億元。
國家興建的公園和各種類型的公共綠地,是城市的基礎設施,所有權屬于國家,其建造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環境質量,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它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事業單位,以社會效益為一切經營活動的準則。公民是納稅者,理應獲得公益事業的服務。
公園、公共綠地等事業單位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在國家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經營者以企業法人的資格,承擔公園、公共綠地的養護管理任務,按照約定的工作數量、質量和費用定額,核定養護、管理費用投資。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確定承擔養護、管理任務的企業。承擔養護管理的企業實行企業化管理,這與公園、公共綠地的事業性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容混淆。至于養護管理資金的來源,理應主要來自地方財政。至于資金核撥的依據,應改變過去那種按人頭撥款的局面,將“以費養人”改為“以費養事”,這在綠化管理體制上是一大進步。公園、公共綠地的收入,則實行收支兩條線,以收抵支。公園、公共綠地的公益事業性質是不容改變的。
風景園林建設在城市建設、生態建設、精神文明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是明顯的全民共享的公益事業。目前,我國園林綠化行業的資本主要來源是以政府投資為主,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注入為輔。縱觀發達國家園林綠行業資本市場,是全社會積極參與的資本市場。我國未來園林行業的發展,將是在政府引導前提下,多渠道、多元化的發展方式,主要以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吸引大量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園林建設領域,進行風景園林建設。
與過去十幾年相比,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項目的種類、深度和廣度均已大大擴展,正在從傳統園林設計轉向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未來園林設計的發展,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美學理論、功能理論、環境美化理論、田園城市理論、休閑游憩理論、綠地空間結構理論),吸收借鑒環境倫理學、環境心理學與生態哲學等新的觀念,將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協調為目標,逐漸走向生態設計、文化設計、區域設計、科學和藝術結合的設計。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將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和水平提高到保護生態平衡高度來認識。生態園林是以保持生態平衡、美化環境為主導思想,主張因地制宜、適地適栽,遵循生態學原理。生態園林的主體是自然生物群落或模擬自然生物群落,強調人工園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機結合。城市園林是以人工生態系統為主體的景觀,如城市綜合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小游園、街頭綠地等等。城市園林綠化成為城市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標志,城市園林綠化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實現城市園林生態化已成為世界各國城市園林發展的必然趨勢。
(1)植物有吸附粉塵煙灰的功能,可以凈化空氣,增加太陽輻射度。(2)園林可以有效改善小氣候,調節氣溫和濕度。(3)植被可以吸附某些有害氣體。(4)園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地表土壤及微生物對生態循環的貢獻。(5)園林對于城市地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化作用。(6)植被具有明顯的隔聲消聲作用。
由于近年來國家大力建設園林化城市的帶動,城市園林綠化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環境產業。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調控下,城市園林綠化與經濟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互為基礎的態勢,也從中顯示著古老園林的嶄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