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文 ■江西省地礦測繪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地理國情主要指的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相互關系,是基本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國情普查即對地理國情的宏觀、綜合描述,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全面獲取地理國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基本情況的基礎性工作。社會建設發展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自然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規律和關系逐漸明確,這就要求對地理環境的分析和研究更加全面、準確,為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遙感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探測技術,屬于目標物識別技術,并不實際接觸目標物,通過專門的探測器,接收并處理目標物發射或反射的電磁波,根據電磁波中的波普數據描繪出目標物的位置、形狀和大小。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適用于地理國情普查、土地規劃、地球資源探測、環境監測、海洋監視、氣象觀測、軍事測繪等領域。遙感技術表達數據的形式是數字化的,并實時傳輸給地面接收站,應用數據網絡,將數據信息傳入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中,將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有機結合,能夠建立完善的基礎數據庫,是現代地理國情普查的重要途徑。
地理國情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常態化的工作,也包括應急普查項目,要求其普查數據具有持續性、規律性和時效性,在災害信息普查過程中,必須能夠快速獲取地理信息,對數據獲取和處理的要求較高。針對這些普查要求,遙感技術可以不間斷、高效獲取數據,其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遙感技術獲取的普查數據更加準確、可靠。氣候或惡劣天氣狀況不會影響遙感技術發揮作用,能夠全天候獲取數據,承受光譜輻射的能力強,特別是在對沙漠、森林或大城市進行普查時,獲取信息的高效性和準確性是其他技術無法實現的。
(2)遙感技術具有宏觀性,在土地資源調查中應用較多,改變了傳統的地理國情普查方式;遙感技術具備綜合性,能夠形成范圍廣泛的探測網絡,從時間、空間、破斷三個方面獲取的地表信息涉及地理空間、光譜空間和時間空間,有利于全面深入的分析問題;遙感技術能夠獲取區域空間內真實的地理信息,并反映出地理分布的特征及其分布關系。
(3)遙感技術能夠發出不同波長的波段,探測到的地理數據更加全面。例如紅外遙感技術不僅能夠探測出整個城市的概況,還可以探測到城市發生的熱污染情況;且遙感技術能夠多時段重復探測統一地理信息,從而獲取該地區的多時相數據,從而體現當地的地理變化。
(4)遙感技術能夠提供更多普查項目。地理國情普查的范圍廣泛,涉及的內容多樣,應用遙感技術,通過數字化形式顯示出普查內容,包括城市建筑物結構、公路鐵路、森林植被等,滿足了多樣的普查需求。
(5)數據方式更加科學。遙感技術處理普查數據時,不需要通過測量工作站,僅僅利用計算機軟件就能完成處理工作,減少了戶外工作,而且處理數據的效率和精確度都很高,在對復雜困難地區進行普查時,必須通過控制點繪制圖像,有助于地理國情普查的工作效率。
經濟布局和建設是地理國情普查的重要內容,能夠反映出我國的經濟現狀和變化發展趨勢,為經濟結構布局提供可靠依據。遙感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定位的準確性,獲得不同地區的基本城市信息,并通過計算機進行分析、匯總,具有綜合性強、高效的優勢。利用遙感技術對經濟地區的地理特征實施規劃,并結合具體的經濟結構,制定明確的發展計劃,減少了人工考察的時間,也提高了經濟布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2.1 調查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地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條件之一。土地資源的面積有限、位置固定、利用狀況復雜多變,增加了土地資源普查的工作量。遙感技術能夠快速收集大量的時相土地資源信息,包括土地類型、面積和位置;在土地利用現狀和變更調查基礎上,結合計算機技術,能夠全面更新現有土地調查結果,確保數據、圖像和實地的一致性;通過遙感技術獲得的波譜數據和影像是基礎的土地資源信息,結合CIS技術、GPS技術,進行調整和精確度處理,能夠建立完整的土地資源數據庫。此外,遙感技術能夠動態監測土地利用的變動情況,為土地利用規劃提供技術支持。
3.2.2 調查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屬于可再生資源,具有周期性,利用遙感技術調查森林資源,覆蓋面廣泛,能夠跟蹤探測森林的變化動態,判讀森林植被的類型和森林儲蓄量,顯示植被的分布狀況和形狀,重復提供森林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信息,也實地調查相比,節省了人力、物力;與野外抽樣工作結合,有助于劃分森林的不同經營區域。而且,遙感技術形成的遙感影像,通過不同顏色顯示不同植被類型的分類和特征,調查結果準確,有利于對森林地段的劃分。
3.2.3 調查水資源
目前,我國水資源面臨嚴重的短缺問題,對水資源進行調查,利用遙感技術及時、全面了解我國水資源現狀,監測區域內的水文循環和水資源使用情況,與傳統的水位測量工作相結合,對河流湖泊、地表水、水質、土壤含水情況實施動態監測,能夠發現水循環的規律和特點以及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并準確探測出水的深度、水中包含的成分等;對地表徑流或枯水徑流的估算,有助于確定地表下墊面水分蒸發情況以及凈流動與蒸發間的損失關系。
針對我國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對生態環境情況進行普查是十分必要的。遙感技術能夠對不同地區生態環境的演變進行時相監測,攝取生態區域的影像,實時探測影響地表環境的要素,監測自然災害或人類活動對生態的破壞;能夠監測出大氣環境、海洋環境中的固體廢棄物和近海污染;對耕地變化、土地沙漠化情況的監測,能夠為保持水土提供科學依據。尤其在氣候惡劣、地廣人稀的條件下或者原始森林、高寒山區、冰川、沼澤、海洋等地區,與傳統環境調查方式相比,遙感技術的探測更加系統、科學、快速。此外,遙感技術還具有穿透性,能夠穿透地層和植被覆蓋,探測出地下的資源和環境信息,有利于地下水資源保護。
人類的基本活動也是地理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多種內容,對社會和自然具有直接影響。基本活動普查的數據變動較大,且受許多條件限制,應用遙感技術能夠及時匯總人類活動數據。例如,遙感技術能夠獲取不同地區人們的自然資源使用狀況信息和工業活動信息,標記出存在不合理或破壞環境的活動地區,并將普查結果傳遞給相關工作人員,有利于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
綜上所述,遙感技術在地理研究中的應用具有顯著優勢,有效提高地理國情普查的技術水平,確保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1]張旭.淺談遙感技術在地理國情普查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4,12(14):27 -27.
[2]黃路路.試論衛星遙感技術在地理國情普查中的應用[J].低碳世界,2014,(13):148 -149.
[3]杜蕾.遙感影像解譯在地理國情普查中的應用[J].測繪工程,2014,23(06):46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