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止波
(南京先行交通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6)
當前旅游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刺激內需的主要動力之一。鄉村旅游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的新型產業,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國內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高樓林立、環境污染、生活節奏緊張繁忙,人民生活空間日漸縮小,假日里為數不多的公園和風景區早已人滿為患,市民迫切需要接近大自然。而鄉村旅游為市民提供了欣賞田園風光、享受鄉村情趣、實現回歸大自然、陶冶情操的條件。如各類農家樂、采摘節等鄉村旅游項目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各級政府部門對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也高度重視,發掘了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并將成功經驗逐步推廣。
道路作為鄉村旅游景點與外界聯系的紐帶,其功能與一般公路有明顯的差異,在景觀性、舒適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本文在總結華東微丘地區某鄉村旅游道路設計成果的基礎上,從分析鄉村旅游道路的服務對象和功能出發,明確總體要求,總結各個設計環節的特點。
鄉村旅游道路以旅游車輛和游客為主要服務對象,在服務功能和設計理念上有別于一般公路。首先它應保障車輛行駛和游客游覽的安全舒適性,其次是與鄉村環境的協調性,并具有一定景觀性要求。鄉村旅游道路設計的總體要求,總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發展鄉村旅游,大量自駕車、旅游巴士等外部車輛涌入,交通量較普通農村公路有大幅上升?,F有的農村公路往往技術標準較低,安全設施不到位,道路景觀缺失。這就要求在建設鄉村旅游道路時,充分考慮道路的安全性、舒適性等,靈活運用各項技術指標。
(2)鄉村旅游的資源主要是農村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修筑道路也應因地制宜,處理好道路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盡量保護現有風貌。具體應做好道路選線、材料選擇、景觀綠化等,確保道路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
(3)鄉村旅游道路是聯系人與自然的紐帶,既要滿足人們通行的需要,又要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而設計者應合理運用技術指標,處理好二者關系,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作為鄉村旅游道路的設計宗旨。
道路的總體要求體現在設計的各個環節中,下面從前期準備、選線、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安全、景觀綠化等方面詳細分析鄉村旅游道路設計的特點。
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對沿線地形、地貌、地物、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筑路材料等的調查,還應著重收集區域水系狀況、村鎮規劃等資料。
區域水系由于涉及排澇、農田灌溉,工作繁瑣但十分重要,調查時應與當地水利部門充分溝通。一般的鄉村地區洪水資料往往缺失,遇到該情況應征詢當地水利部門意見。
鄉村旅游道路設計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如路線經過村莊,應與鄉鎮規劃相吻合,征求鄉鎮意見,商定路線是否繞行村莊或借機拆并自然村。
鄉村旅游道路多為三四級公路,可采用單車道或雙向兩車道,單車道應在不大于300m的距離內選擇有利地點設置錯車道。
鄉村旅游道路設計速度宜為20~40km/h,條件受限時可局部路段限速,但應注意路線指標的均勻性。
選線時,應順應地勢,盡量利用荒地緩坡,保護農田水系,避免大填大挖。多方案比選時,應以保護自然風貌為前提,靈活運用路線指標。
路線設計還應重視平縱組合設計,避免不利組合,確保行車安全。為保護環境而造成個別平縱組合不利的路段,必須通過合理的綠化、設置交通安全設施來改善誘導視線。
《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06)指出四級公路平面線形應由直線、圓曲線組成。但鄉村旅游道路的服務對象是旅游車輛,對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適性要求較高。因此,四級鄉村旅游公路平面線形建議盡量采用直線、圓曲線和回旋線三種要素。若僅采用直線和圓曲線兩種要素,直線段長度應滿足設置超高緩和段、加寬緩和段的要求。
筑路材料應就近取材,取土坑位置選取應符合旅游景觀要求。路面宜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其行車舒適性高,易融入周邊自然環境。
道路排水應在充分掌握現狀水系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采用緩坡漫流;漿砌和預制邊溝生硬不美觀,環境適應性差,建議采用暗埋式邊溝和土質蝶形邊溝。
邊坡生態防護中土質邊坡植草,石質邊坡建議采用客土噴播防護,沿塘段宜采用生態防護,盡量減少圬工。
目前農村公路等級一般較低,主要服務對象為附近村民,他們對路況較為熟悉,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相對較低,交通安全設施難以引起重視,并且其設計往往不到位。而鄉村旅游道路的服務對象是自駕車、旅游巴士等,對路況并不熟悉,加強交通安全設施設計極其重要。
鄉村旅游道路交通安全設施的設置,也應以不熟悉周邊路網體系的使用者為設計對象,為其提供清晰、明確、簡潔的信息。
鄉村旅游道路沿線小交叉路口較多,應設置交叉路口警告標志、警示樁和減速讓行標志標線配套使用。急彎陡坡路段設置相應的警告標志和震蕩標線配合使用。對于填高大于3.5m、沿河塘等路段均應設置防撞護欄,護欄形式可結合沿線自然景觀,采用綠色波形梁、仿竹護欄和木裹波形梁等,其防撞等級均應滿足規范要求。
鄉村旅游道路的景觀綠化設計,風格應簡潔明快,與周邊自然環境和諧融洽,滿足旅游道路安全、舒適、美觀的目的。
某些地區開展農家樂旅游項目的同時,也結合鄉村風景開展自行車慢行觀光旅游項目,一方面游人騎自行車可以駐足觀景,另一方面也達到了體育鍛煉的目的。特別在城市近郊設置的自行車專用道,是市民節假日休閑運動的又一好去處,這在歐美地區較為盛行。
一般公路斷面沒有為非機動車輛設置專用車道,行人和非機動車輛與機動車輛混行,通行不安全。設置自行車專用道,將自行車與機動車道分離,能夠確保行人安全和車輛行駛通暢。
自行車專用道一般在主線單側布置,與主線距離3~5m為宜。需要指出的是在主車道單側設置自行車專用道,對于用地緊張、地形起伏較大的地區并不適宜。一方面是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另一方面自行車道縱坡不宜過大,對于地形起伏較大的地區,勢必造成過多的填挖量,破壞自然環境。
路面材料可采用彩色瀝青、彩色混凝土和普通瀝青。普通的黑色瀝青路面能夠較好地融入鄉村自然景觀,而且造價較低,推薦使用。
自行車專用道寬度一般應為2.5~3m,宜單側設置,距離主車道道路邊緣3~5m。
自行車專用道交通標線按照規范要求,采用藍色標線;采用自行車標志和地面標識配合使用。在填土高度大于2.5m、臨水路段應設置人行護欄,護欄高度不應小于1.1m;護欄建議采用仿木、仿竹等,以更好地融入周邊自然環境。
鄉村旅游道路與一般公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設計時應明確服務對象,以保護鄉村自然環境、確保車輛安全行駛為宗旨,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鄉村旅游道路是景區的門戶,是游人與大自然聯系的紐帶,做好道路設計將會對鄉村旅游的發展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1]JTG D20—2006,公路路線設計規范[S].
[2]劉朝暉,張映雪.公路線形與環境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