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分析了低碳經濟下的德州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指出其發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對德州市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低碳經濟;新能源產業;德州市;建議
低碳經濟是指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低的經濟發展方式。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要想實現低碳經濟,就必須發展新能源產業。山東省德州市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成為我國率先走上探索低碳經濟發展之路的城市。
一、德州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德州市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新能源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整體水平居國內前列。德州市先后榮獲“低碳中國”突出貢獻城市、中國太陽城、中國中央空調城、國家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城市等榮譽稱號。目前,德州市擁有規模以上新能源企業148 家,2013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8.81 億元,同比增長23.5%,利稅48.36億元,同比增長19.6%,利潤27.56億元,同比增長18.4%。
1.太陽能產業發展優勢突出
(1)骨干企業群體不斷壯大
近年來,德州市太陽能產業發展較快,形成了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集真空集熱管、太陽能電池組件、光熱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空調和照明系統、節能玻璃、太陽能一體化建筑綜合開發等較為完整的光熱利用和光電產業鏈,產值占全國太陽能行業的10%。目前德州市光熱行業以每年約30%的速度遞增,主要企業有皇明集團、億家能等大型太陽能熱利用生產企業;光伏行業的硅棒、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發電終端產品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主要企業有騰龍、奧德新能源等。
(2)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德州在太陽能開發利用尤其是在太陽能熱利用領域的科技研發能力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皇明集團被批準為中國專利產品化示范基地,擁有全球首個太陽能頂級科研機構—國際太陽能技術科學院和全國唯一的國家太陽能熱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太陽能熱利用方面的研發涵蓋了太陽能熱水器及熱水工程、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太陽能高溫熱發電、節能玻璃、太陽能空調、海水淡化等領域,擁有專利1083項,其中“三靶干涉鍍膜工藝”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屬國際領先水平;“無機高效熱管”技術,散熱性能超過傳統產品150倍,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依托皇明集團與億家能公司建設了國家太陽能專利產業化(德州)試點基地與全國專利技術德州展示交易中心,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檢測項目最全、標準最細的太陽能檢測中心,自主知識產權率達95%以上。
(3)太陽能利用技術推廣成效顯著
德州在太陽能的綜合應用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主城區新建住宅樓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達到95%以上,城鎮達到50%以上,近20%的村莊建起了太陽能浴室。主要交通路口、主干道路、部分住宅小區和景區安裝各類太陽能燈達12000余盞。被國家財政部、建設部列為國家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城市。
2.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初具規模
近年來,德州已形成以十三局風電塔筒、通裕集團、華業風能設備、世紀威能等為代表的風電設備產業集群。中國水電十三局機械廠已形成年產1萬噸風力發電機塔筒生產能力。德州世紀威能風電公司風電配套設備生產具備了一定的規模。通裕集團自主研發生產的1.5兆瓦以上風力發電機主軸,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3.地源熱泵產業快速發展
從2009年開始,德州市地源熱泵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以亞太、中大貝萊特、格瑞德等中央空調為代表的地源熱泵機組生產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突破10%,穩居全國前三位。亞太集團生產技術力量雄厚,空調設備產品品種齊全,擁有四個國家級檢測中心,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大型電制冷中央空調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大貝萊特集團自主研發的環保節能型低溫高效能地源熱泵機組項目,涵蓋了當今地源熱泵7大主要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4.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
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寶雅和富路車業的帶動下發展迅猛。德州寶雅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發展國際高端市場的發展路線,在新能源電動汽車行業處于領先地位,有多個產品獲得歐洲認證,同歐美多家公司建立了穩固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寶雅電動轎車遠銷美國、俄羅斯等28個國家和地區。富路車業是中國第一家真正擁有全數控模具的三輪摩托棚車、低速電動汽車制造企業。富路車業先后獲得國內外各項質量檢測認證,是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的知名企業。
5.生物質能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德州市生物質能產業在新園熱電、禹城賀友集團、武城昊源油業、寧津鵬程生物科技等生物質能企業的帶動下不斷發展壯大。依托禹城龍力、禹城福田、武城古貝春、夏津三融、寧津百奧等企業,加快實現非糧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的規模化生產。德州市支持農村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建設。計劃到2015年,全市農村沼氣用戶達到16萬戶,大中型沼氣工程達到65處。
二、德州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1.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具有政策支持的外部發展環境
新能源產業是德州市的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得到了德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德州市重點發展的產業。德州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太陽能戰略推進委員會,制定了《關于推進建筑領域應用太陽能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快實施“中國太陽城”戰略的意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大幅度的提升了德州市的經濟收入,優化了德州市經濟增長的結構,推動了德州市經濟的發展。
(2)具有較強的新能源產業基礎
第一,龍頭企業實力雄厚。德州市形成了以皇明集團、億家能、通裕集團、華業風能設備、世紀威能、中大貝萊特、亞太、格瑞德等龍頭企業為主的產業群。其中皇明集團是集產品研發檢測、制造、營銷推廣于一體的太陽能產業集群,被批準為中國專利產品化示范基地,擁有專利1083項,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制造基地和清潔能源供應商。
第二,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德州市新能源產業已經形成了以皇明太陽能集團為龍頭,億家能太陽能、中立新能源、國強熱能、旭日光電等為骨干的光熱、光電產業集群;以通裕集團、華業風能設備、株丕特風力材料等為代表迅速崛起的風電設備產業集群和以太陽能熱泵機組、地源熱泵機組、污水熱泵機組等為發展方向的中央空調產業集群。
(3)具有便利的交通環境
德州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北依京津,南靠濟南,是華東、華北兩大經濟區的連接帶。京滬、德石、濟邯和京滬高速鐵路、德煙鐵路在此交匯,京福、濟聊、青銀高速公路穿境而過,5條國道、14條省道縱橫交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便利的交通環境為德州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保障。
2.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德州市新能源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1)產業結構不合理,限制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如上表所示,2013年德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60.59億元,增速為11.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73.54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01.67億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85.38億元,增長11.2%。2013年,德州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36.0%,比全國(46.1%)低10.1個百分點,比全省(41.2%)低5.2個百分點。從德州市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的比重較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偏低,這導致了德州市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以重化工產業為主,以至于能源消耗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因此限制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2)資金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新能源產業屬于新興產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但是資金短缺成為德州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目前, 德州市新能源技術研發投入不足,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弱,新能源裝備中的關鍵零部件及關鍵原材料還不能自主化,導致產品關鍵部件主要依賴于國外進口,嚴重制約了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人才缺少,阻礙了新能源產業發展
人才資源是新能源企業的最重要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目前,德州市新能源企業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富有經驗的管理人員缺少。人才缺少已成為德州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制約因素之一。
三、德州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大力調整德州市產業結構,提高第三產業比重,降低對第二產業的依賴,逐步向第二、三產業并重發展;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2.建立有效的投融資機制
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投融資機制。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新能源傾斜政策,引導資金更多地投向該產業。企業作為投入主體,可以通過優質企業上市,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和債券,使用各類新型金融產品等拓寬融資渠道。擴大招商引資,積極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戰略投資者等來德州投資新能源產業。
3.加強提高技術研發能力
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 ,培育和發展新能源研發基地,使德州市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企業應建立健全技術研發機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加強產學研合作,聯合開展重大技術項目攻關,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充分利用國際組織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持,加強同發達國家的技術合作。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吸引國內外新能源專業技術帶頭人和高級管理人才。企業應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培訓,提高職業技能素質。德州市高等院校應開設新能源相關專業課程,為當地培養新能源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代桂蘭,魏 冉.德州:“中國太陽城”戰略助推低碳城市建設[J].城市觀察,2010,(05):58—59.
[2]楊明文.德州市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考[J].經濟研究,2010,(12):60—62.
[3]劉軍.國外低碳城市的建設經驗及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2):62—63.
[4]楊旭輝,于學亮,楊美松,曹亞宏.“節能減排 ”背景下中型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調查研究——以山東德州為例[J].河南科學,2012,(04):485—487.
[5]王福軍,楊公進.德州: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3,(02):73-74
[6]劉勇, 陳潔.新能源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需求狀況的調查研究——以山東德州市為例[J].職業時空,2011,(09):170—171.
作者簡介:李曉燕(1974.02- )女,漢族,山東陵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