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巴拿馬特派記者 李強●本報駐外記者 陶短房 王方 孫微 青木●陳一 王天迷“世界的這個星期五屬于巴拿馬運河!”德國新聞電視臺14日用熱情的報道為著名的“世界橋梁”巴拿馬運河祝壽。100年前的8月15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短短80公里的水道,“使世界變得更小”。它改變的不僅是一個熱帶叢林小國,還有世界的地緣政治面貌,法新社14日在一篇回顧文章中說,它幫助確定了美國的霸權地位。也正因為如此,美國的《邁阿密先驅報》說,請記住,舉行運河百年大慶典的不僅有巴拿馬,還有美國。100年前,中國與運河相關聯的字眼只有苦工、歧視和血淚史。百年之后,中國并沒有與巴拿馬建交,卻已經是運河的第二大用戶,在新的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通道的構想中,中國成為不可忽視的角色。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說,巴拿馬運河面臨數個競爭對手,最強勁的尼加拉瓜運河,那可能是一條“龍圖騰下的超級運河”。世界歷史的影子 “超級運河百年生日快樂!”德國新聞電視臺14日報道說,巴拿馬運河是人類的一個夢想,它克服了兩大洋之間的艱苦陸路和水路。在100年中,它永久性地改變了世界面貌。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百年,運河管理局組織多國媒體記者參觀運河擴建工程。《環球時報》記者在首都巴拿馬城能感受到濃重的慶祝氛圍,大街到處都掛著寫有“運河100年”的海報和彩色的旗子。當地媒體都在熱烈討論運河擴建,希望擴建工程給他們的國家帶來更多機遇。“對于巴拿馬而言,運河即意味著進步”。巴拿馬運河管委會負責人豪爾赫·吉哈諾說,直到1903年,巴拿馬還是哥倫比亞一個幾乎被遺忘的省份,如今卻成為可主宰自己未來的獨立國家。法國《觀點報》報道稱,法國16世紀國王查理五世首先提出巴拿馬運河構想,憧憬著打通太平洋和大西洋,避免歐洲船舶繞行風波不測的南美洲。項目前期工作直到1880年才開始,被譽為“巴拿馬運河之父”的法國工程師費迪南·賽萊普當時并沒有想到,這項工程會拖延這樣久,且不得不讓美國人來收尾。報道稱,2.7萬工人被瘟疫奪去生命,著名畫家保羅·高更僅僅在運河區工作幾個月,就差點埋骨工地。工程竣工后這里成了美國的勢力范圍,直到1999年巴拿馬運河區仍然控制在美國手中。即便今天,根據托里霍斯-卡特條約,美軍在認為“運河區的中立性受到威脅”時,仍可能重返這里。如今巴拿馬依靠收回的運河,成為中美洲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年經濟增速高達8.4%,每年收益超過10億美元,占國庫稅收總收入的10%,GDP的6%,創造1萬多就業崗位。運河的百年值得慶祝,但對巴拿馬來說,過去的百年更多的是與美國斗爭的苦難史。《巴拿馬運河報》評論稱,運河是巴拿馬的水運航道,更是巴拿馬人民的生命線和屈辱的鏡子,百年來巴拿馬人民一直在為掌控運河的命運作斗爭。運河鑿通之后,運河區成了“國中之國”,升美國國旗,實行美國法律,由美國總統任命運河區政府總督。1964年1月9日,一名巴拿馬學生曾攜帶國旗進入運河區,升起巴拿馬國旗,竟被美國駐軍槍殺。法國《未來》雜志的文章稱,1500平方公里的運河區,美軍基地多達14個,美國對拉美的多次軍事干預,包括入侵尼加拉瓜、危地馬拉,干預多米尼加共和國,對付南美游擊隊,都和這些基地有關,這里還被用于訓練特種部隊熱帶作戰,進行熱帶病的相關實驗,1946年在這里開辦的、用于培養拉美反共骨干的學校,培養了許多最糟糕的獨裁者。1977年,托里霍斯-卡特條約終于規定了1999年12月31日的移交,但在此之前美軍又將巴拿馬統治者、前CIA特工諾列加趕下臺并抓走。瑞士《新蘇黎世報》14日評論說,80公里長的巴拿馬運河,在今天仍以它的尺寸和先進的技術給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條運河還留下了世界歷史的影子,一個叢林小國,因為運河受到世界關注。運河見證美國霸權興起巴拿馬運河的最大影響是什么?作為世界上最具戰略意義的人工水道,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齊名,被稱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它的戰略意義對美國尤其突出。運河開通前,行駛于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船只,原先不得不繞道南美洲的合恩角,使用巴拿馬運河后可縮短航程約1.5萬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利用運河將航空母艦送去補充幾乎被毀滅的太平洋艦隊。“巴拿馬運河是人類歷史上幾大非凡的時刻之一,是美國工程和技術力量的偉大樣本,它見證了美國霸權時代的到來。”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格林如此評價運河對美國的意義。美國“國會山”網站稱,100年后,美國仍然是巴拿馬運河的最大受益者。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當年西奧多·羅斯福的3.75億美元(相當于今天的80億美元)的投資對于美國農民、工人、制造商和消費者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去年經由巴拿馬運河的3.3億噸貨物中,有2/3是來自或者運往美國。過去百年,從運河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國家的興衰。法國《觀點報》說,每年有多達1.4萬艘船緩慢通過巴拿馬運河,耗時10小時,經由這條運河的航線連接著全球160多個國家的1700多個港口,巴拿馬運河的通航徹底改變了全球貿易,并便利美國將自己的艦隊和商船隊迅捷地從東海岸調到西海岸。上世紀50至60年代,日本的崛起讓該運河連接歐亞的功能凸顯,而近幾十年來,它又成為拉美和中國間貿易的樞紐。根據巴拿馬運河官方網站的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在運河的主要使用國中位居第二,按通過貨物的噸位來算,美國以1.38億噸高居第一,中國以4600萬噸居第二。第三是智利,為2900萬噸。從運河感受中國影響力巴拿馬是少數幾個與臺灣保持“邦交關系”的國家。不過,《環球時報》記者赴巴拿馬采訪的行程卻很順利,只是拿普通的工作簽證就來到巴拿馬,沒有受到任何阻礙。雖然沒有建交,但中國在巴拿馬的影響力很大。當地有20萬華人,有許多中國企業參與的比較大的工程,包括科隆港三期工程,李嘉誠的和記黃埔集團在巴拿馬運河兩端兩個港口拿下了25年經營權,以及最近中國港灣工程有限公司欲參建巴拿馬運河的項目和工程等等。北邊科隆港的貨物中有90%來自中國。這種情況在幾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巴拿馬運河通航100周年前夕,新上任不久的巴拿馬總統巴雷拉應邀出席華社向巴拿馬運河捐贈的“海巫”號模型儀式。“海巫”號曾在160年前載運首批705名華工抵達巴拿馬。近來,巴拿馬大規模回顧巴拿馬運河開鑿血淚歷史,以及與美國長期抗爭的歷史,同時也采取措施彌補以往華人貢獻被刻意淡化的問題。8月7日,巴拿馬首都市長布蘭頓公開代表執政的“巴拿馬人黨”,對70年前華人所遭受的歧視進行道歉。1941年該黨創始人阿努爾福·阿里亞斯總統以“種族凈化”為由,嚴格限制華人入境,并下令非巴拿馬人無權擁有任何產業。長期以來,巴拿馬政府對70年前施加于華人的歧視性待遇未曾采取任何彌補措施,更只字不提巴拿馬鐵路每根鉚釘都等同一名犧牲華人的墓碑。現在,中國的標簽是商品、投資、競爭和機遇。美國《休斯敦紀事報》稱,還有16個月,巴拿馬運河第三套船閘就將完工,那么有沒有可能修建另一套船閘來進一步擴大巴拿馬運河的容量呢?這一想法最初在去年波哥大拉美港口會議上首度提出。而上個月中國工程代表團在訪問巴拿馬期間表達了興趣,這似乎使得第四套船閘的擴建有了一定的可能性。近年來,中國幾乎在整個拉丁美洲的戰略基礎設施項目上都有投資。 與此同時,中國大亨還盯上了另一個中美洲運河——尼加拉瓜。尼加拉瓜運河運量將是巴拿馬運河的3倍。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說,百年巴拿馬運河面臨競爭。尼加拉瓜運河可能成為新的巴拿馬運河。這一大西洋與太平洋新捷徑的背后,是來自遠東的財團。尼加拉瓜,中美洲一貧如洗的湖泊與火山之國,將發生巨變。中國人——如今還會有誰有這樣大的構想——計劃建造穿越尼加拉瓜的巨大運河,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這會是中國地緣政治的一步棋嗎?▲
環球時報201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