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全國首個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出爐。近日,《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該《條例(草案)》在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與制度、界定各方主體權利和義務等方面制定了內容。
快評: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家庭規模縮小,社會化養老需求日漸升溫。然而,國內與之相對應的養老服務供給卻相對滯后。一方面,財政全方位補貼的公辦養老機構雖然性價比較高,但“一床難求”、覆蓋率低,無法實現全民共享;另一方面,市場化的民辦養老機構卻在收費、服務與地段等核心要件方面難以獲得多數老人認同,淪為了“雞肋”。在養老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的語境下,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成為推動我國養老事業多元化供給的可行選擇。
恰因此,北京市此次出臺的《條例(草案)》提出,將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鼓勵居民投保長期護理保險、鼓勵在校學生等人員參加志愿服務,同時對于擅自變更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最高罰款100萬元等。從中不難看出,此次出臺的《條例(草案)》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訴求,是養老制度的一次有益的進步。相關《條例(草案)》強調了由政府部門提供資金、社會機構及人員提供服務的解決路徑,為居家養老夯實了制度基礎。
事實上,居家養老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成為一種主流的養老模式。這種以社區為載體,由政府、非營利組織、家屬及志愿者共同支持下的養老服務,融合了家庭親情與鄰里友情,且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老人足不出社區即可享受到個性化、針對性的幫助,較好地彌補了集中供養模式下情感慰藉偏少、供給成本高等方面的缺憾。當然,居家養老也對相關服務提出了較高要求,包括定制用餐配送上門、專業醫生登門診斷、突發事件及時處置等均在其列,而服務收費則要充分體現出公益屬性。從國內已有的居家社區養老現狀看,財力與人力不足仍然是困擾服務質量與設施完善的重要瓶頸。(新華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