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穩中也有憂。之所以說總體平穩,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速仍在合理區間中運行,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保持低位,上半年就業目標已提前實現,這些都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穩增長的基礎并不穩固,投資增速出現持續下降,再加上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大,要確保實現年初提出的7.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仍需要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特別是穩增長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快評:
從當前情況看,要穩增長,比較現實可行的辦法是穩投資。事實上,6月以來,多地紛紛召開有關會議,均將投資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這不僅僅是因為投資是穩增長的重要途徑,也是政府調控的重要手段,更主要的是,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可以立竿見影。穩投資雖然是穩增長的有效手段,但也要注意,由于資源具有稀缺性,投資不能全面開花、廣種薄收,而要重效率、可持續。要在分清不同投資類型的前提下,盡可能選擇較好的投資類型和方式。按照重效率可持續的要求,要更多地依靠社會投資、理性投資、高效投資和低碳投資等。
這是因為,投資類型和方式的選擇,決定著投資效果的好壞,也決定著投資是否可持續,是否有后遺癥。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部分不當投資可能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區域內,起到拉動經濟的明顯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副作用和后遺癥日益顯現。有的項目成為“爛尾工程”,有的無法實現穩定盈利,有的因負債過多而無法維持。出現這些問題,原因有四:首先,有的投資項目本身就風險高、回報低,后期無法正常運營不可避免;其次,有的投資項目決策程序不科學,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更沒有經過第三方評估,拍腦袋就上,結果是上了不該上的項目;再次,有的投資項目資金預算不是硬約束,導致投入資金遠超預算,甚至難以為繼;最后,項目投資和經營缺乏責任追究機制,一旦出了問題,沒人承擔責任,或者追究責任落不到實處。 (經濟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