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權
如果說精神是一個人高揚的旗幟,那么,人文精神就是一個人勇立時代潮頭的核心動力。當今中國社會的多方面變化,集中體現在時代精神上,即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僅在認知能力方面,而且在道德面貌方面、精神面貌方面都應適應時代精神的要求,即對學生要注重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學應努力“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的課堂氣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科學,但數學也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要以知識的整合,發揮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因此說,人文教育不是文科教育教學的專利,數學課程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和人文思想,數學教學同樣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
新課程教學理念賦予數學新的使命,不僅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更要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那么如何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氣氛”。
一、立足學科特性,彰顯人文關懷
學科教育在于培養人的智慧,發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生價值的實現,幫助每個人聰明、有意義地活著。一提到數學教學,人們往往更多地重視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注重應試技巧;一提到人文素養,人們往往更多地認為那是人文學科語文、政治、歷史老師的任務,與數學學科毫無瓜葛。正是存在這樣的思想誤區,導致長期以來數學教學演變成了枯燥的解題、乏味的測試、無邊際的題海,我們的學生都厭惡數學,冷漠數學,“數學”成了罪人。“數學”本沒有錯,錯就錯在數學教學人迫于應試的需要,教學功利性太強,忽視了數學在思想方法、精神品質、人文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忽視了數學作為大眾文化的教育價值,忽視了數學在傳承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曾經說過:“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可見,數學中充滿了美。僅就新教材而言數學中蘊含的美俯拾即是:美的形式,美的理論,美的結果,美的思想方法。在黃金分割的教學中用“美神”維納斯的形體等讓學生感受和諧美;講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時引導學生欣賞對稱美;最近科學家發現:蛇的運動軌跡完全符合正弦曲線;大雁在空中飛行排成非常漂亮的“人”字形,其所形成的角正好是天然鉆石一角的二倍,非常準確,還有每只鸚鵡螺,無論來自那一個海灘,其螺旋彎曲的精度必定絲毫不差,這種不可思議的精確生長模式,被數學家稱為“完美的對數螺線”,可以借助這些科學前沿消息,讓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的奇異美……在數學教學中充分揭示這些美,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很大的作用。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人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和信念端正”。數學正是由于它所蘊涵的豐富的美,使它在成為“思維的體操”的同時成為“心靈的體操”。因而19世紀數學家J·J·西爾維斯特指出:“置身于數學領域中不斷地探索和追求,能把人類思維活動升華到純凈而和諧的境界。”H·比林斯利曾經說過:許多藝術能夠美化人們的心靈,但卻沒有哪一種藝術能比數學更有成效地去美化和修飾人們的心靈。
初中學生處在生命生長發展的特殊階段,需要大人關心和引導,在大人的心目中,這些學生們似乎是無知無能的,總想把知識盡可能多地傳授給他們,而不是對他們生命活動本身加以引導,沒有把握他們的實際需要。這樣致使他們長大后,面對人生、面對挫折與困難往往束手無策,經不起生活的風風雨雨,這和時代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教學上,老師應善于抓住機會啟發學生對生命的價值進行思考和探討,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生活觀。
二、注重情感體驗,形成審美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使數學課堂充滿著美好情境的人文精神,教師除了要有較為高深的數學造詣外,還需用文、史、哲、藝術等知識來豐富自身的人文修養。中外科學大師除了掌握本門學科外,一般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華羅庚酷愛文學,是個出色的詩人。王梓坤院士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提倡把數學與藝術結合起來,對語言的運用達到了如火純青的境界……藝術與科學是相通的,藝術可以激發創造思維。時代的前進將使藝術越來越“科學化”,同時又使科學越來越“藝術化”。“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國的詩詞歌賦中所蘊含的意境何其豐富,當我們去理解詩意,品味詩境的時候,個人氣質自然得到了升華。通過文學作品的浸染,會使我們面對教學中的種種境遇,生出平常之心,保持閑庭信步,懂得運用智慧與幽默去點撥迷惘的心門,通過各種教育心理論著的洗禮,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各種看似幼稚的問題,以沉靜的心態對待,做出換位思考,從而使課堂在和諧互動的氣息中生長智慧,使師生之間獲得親密無間的課堂享受。作為數學教師要懂得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磨練出敏銳的思辯能力,能引領學生在課堂中演繹精彩,把抽象的概念刻畫得栩栩如生,把枯燥的內容演變得“脈脈含情”,把艱深的原理變得“平易近人”,把習題的講解變得妙趣橫生。教師還應當通過數學思維的激發和數學文化的濡染,使學生逐步獲得“深入思考的意識,不斷追問的習慣,奇思妙想的膽略”,讓他們學會用眼睛去發現,用頭腦去思考。讓他們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有著自己個性的見解,能自由“放牧”獨立的思想,獲得敏銳的生活視眼,讓他們“自在嬌鶯恰恰啼”。
數學美除了數學問題所提示的對稱美、簡潔美、奇異美、和諧美等,還應該通過教學過程中展示的數學美,使學生對數學美的感受和欣賞能提高到文化的層面。
如當天氣氣溫在23℃時,人們會感到舒服,是由于23:37(體溫)≈0.618,可見黃金分割在生活中也是那么的和諧;二次三項式ax2+bx+c當值為0時便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當出現變量y=ax2+bx+c時便為二次函數。
(下轉第26頁)
(上接第25頁)
在ax2+bx+c=0中△>0時,有兩根x1、x2,二次三項式ax2+bx+c可分解因式為a(x-x1)(x-x2),二次函數y=ax2+bx+c與x軸兩交點的橫坐標為x1、x2。可見,事物是和諧地聯系著,這樣的美感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豐富想象,愉悅情調,涵養道德的目的。
就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而言,數學是其他學科的工具,其他學科由于數學的參與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這種完美結合,體現了現實世界和諧統一。
美,人皆愛之。數學美不象鮮花,也不象五彩繽紛的圖案那樣觸目明感,它的美,美在內涵。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例如對稱性,是最能給人以美感的一種形式。德國的數學家就說過:“美和對稱性緊密相關”。等腰三角形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利用對稱性,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邊、角上的性質,并可把它簡單歸納為:等角對等邊,等邊對等角。我們在感受幾何圖形對稱美的同時,也發現了數學語言的對稱美。
三、著眼未來教育,致力生涯發展
朱永新教授指出:每個人要想在社會中生存和得到發展,不僅需要有基礎性的知識與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對變化環境的判斷能力、在多種可能性面前的選擇能力、把握時機、敢于迎接挑戰的勇氣和決策能力以及迅速適應環境變化、主動改造環境和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識與決策能力。而傳統教育的弊端恰恰是只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種種能力的培養,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一堂《切線的性質》公開課上,我通過歸納后,得出了切線的三個性質,一名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切線的三個性質書本上排列有問題,應把最重要的一個性質“圓的切線垂直于經過切點的半徑”放于首位(原來是第二點),并說把半徑改成“經過圓的線”更妥當。我及時地給予鼓勵,課后與聽課老師還交流了這個知識點。我們應十分肯定學生的這種批判性,這是培養“完整的人”的需要。
數學是最古老的科學,是古今中外無數科學家、仁人志士不畏艱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的結晶,研讀它的發展史會使我們思想得到啟迪,精神受到享受,可加深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數學發展史也是一部極具教育力的、生動的德育教科書。科學家的奮斗故事,是一個實事求是、嚴謹治學、不屈不撓、激流勇進的故事,也是一個獻身精神、敬業精神的故事,更是熱愛祖國、造福人類的故事。實踐證明,學生對科學史和科學家的奮斗故事是非常感興趣的. 這是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極好途徑.,愛因斯坦在紀念居里夫人時說過:“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偉大的科學家給予青少年的無限魅力是我們進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教育的寶貴教材,在進行科學史教育時,不能僅停留在祖沖之計算圓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之類上,而應著重介紹中國科學家的長處和短處,以及中外科學發展的歷史,不搞民族狹隘主義。
“數學課程提倡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依據這一課程改革新理念,現行新課程教材體現與滲透了數學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每章都安排有一至兩篇閱讀材料,其中有很多人文教育因素,教材中的每一副插圖也都經過精心設計,寓意深長,既是教材本身的需要,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的素材,教師一定要好好滲透和挖掘,才能彰顯數學的育人功能。此外習題的編選要關注國計民生:如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水土流失、大氣質量、綠化造林、保護母親河、物價、稅收、工資、醫保等,從而使學生了解國情,增強憂患意識,有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求知欲,有利于展現數學的廣泛性和應用性,挖掘與運用這類素材,有機的滲透人文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獻身科學,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社會責任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想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生命整體,適時為學生創設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調動起來,各方面的能力都將得到鍛煉。
總之,課堂的人文氛圍并不容易形成,但一旦形成這種活躍、向上、和諧、民主、平等、歡快的氛圍,課堂教學的多種教育功能就會被開發出來,它是學生的潛能、創造性、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長發展的“空氣”、“陽光”與“水”。新時代的教育教學必須重視人文教育,才能適應世界發展的潮流,才能培養出新時代新型的人才。
(作者單位:重慶市朝陽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