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和實踐中我們教師愈發的感受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的:“要把保護幼兒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句話的含義。“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由來已久,“健全的身體是一個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我們知道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自然給予,而需要個體的積極參與,健康狀況也會因個體自身的活動而不斷發生變化。那么作為幼兒園和教師對幼兒健康領域的了解就尤為重要了。
一、提升認識 走出誤區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培訓下,我們在健康領域的實踐和對《綱要》中健康領域目標的仔細研讀中發現,幼兒教師在對幼兒健康領域方面的了解存在著很多誤區:如何有效實施對幼兒的健康教育;忽視了生活之中滲透健康教育;幼兒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培養幼兒的健康行為,即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涉及幼兒生活的全部范疇,因此,我們將幼兒健康教育與生活教育相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滲透健康教育理念,實施健康教育策略。
二、采取多種教育策略 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1.環境滲透——創設適宜的環境,讓幼兒自然感受健康生活
幼兒總是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我們要努力創設適宜的環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首先,應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如鮮艷色彩的運用、生動形象的造型等都會引起幼兒愉悅的感受,使之在真正屬于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學習、游戲和生活。其次,要為幼兒的生活創設一定的便利條件。
2.常規養成——借助生活環節,讓幼兒自覺領悟健康理念
現代保育觀認為,幼兒園的保育工作不僅是對幼兒生活的安排和護理、身體的保健和養育以及生長發育指標的達成,更應該關注提高幼兒的生活質量,創設寬松和諧的人際環境,關注幼兒情緒和需要,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一日生活環節中蘊涵重要的教育價值,我們要深入研究一日生活中的保育、教育因素,積極探尋日常生活中的實施健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在每一環節滲透健康理念,主動實施健康教育。通過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對其進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幼兒早晨入園時,不將小刀、玻璃球等危險物品帶進幼兒園;進餐時保持安靜,不打鬧嬉戲、大聲談笑,可以避免異物進入氣管中;飯前飯后半小時內不做劇烈運動,以免進餐后引起腹部不適;睡眠時不咬被角,不蒙頭睡覺,可以避免窒息;起床后,未穿好衣服、扎好腰帶、系好鞋帶之前,不跑動、玩耍,以免絆倒摔傷;自由活動時,不把小物品放進口、鼻、耳等部位,可以避免異物的吸入。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過程本身就是進行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3.感知體驗——精心安排活動,讓幼兒主動探索健康奧妙
幼兒健康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可以探索的健康奧妙無窮無盡。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注重教育方法的針對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選擇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方式,讓幼兒自身去體驗、感知危險及其處理方法,這樣通過學習、探索、實踐進而逐步掌握基本的自我保護常識。
4.體育教學——注重激發興趣,促進身體的協調發展
《綱要》反復強調,要“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我們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中,從激發和保持幼兒對體育活動的學習興趣入手,我們既注重幼兒身體的全面鍛煉和發展,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幼兒體質,又使幼兒在活動中發揮主體性,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幼兒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我們改變了教師決定游戲內容、玩法,幼兒被動練習的模式,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嘗試,不過分限制幼兒,充分發揮每個幼兒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由灌輸變為啟發引導。教師注意不再將要求和內容直接告訴幼兒,而是啟發幼兒自己去思考。如在大班開展的練習基本動作的綜合活動“我們一起來探寶”中,教師將游戲材料擺放成四組,幼兒自由分組、商定角色,按照“探寶”地形圖,進行分析,協商出發路線,以最快速度取到寶物,培養了相互合作、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教師要求一致變為因材施教。教師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對發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練習跳躍的教學活動“小青蛙跳荷葉”中,教師提供了寬窄不同的“河”,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出選擇,或由教師幫助幼兒調節來練習不同跳法,教師注意觀察,對幼兒及時給予肯定,使幼兒在自身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5.心理健康——關注幼兒心理健康、培養自信兒童
為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通過創設各種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培養。如在小班,為更好地解決幼兒分離焦慮、穩定幼兒情緒,我們開設“快樂游戲場”、“大型娃娃家”,滿足幼兒心理需要,緩解心理壓力。在中班,我們設置了“悄悄屋說悄悄話”,讓幼兒擁有獨處或與好伙伴交流的私密空間;提供了“開心枕頭”、“受氣包”,引導幼兒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緒,以減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在大班,教師與幼兒共同開通心理小診所——“健康咨詢列車”,幼兒通過操作了解、掌握相關知識,建立健康行為;在“快樂寶盒”活動中,幼兒扮演心理咨詢師,從快樂寶盒中抽取圖片,為心情不愉快的幼兒出主意,介紹使自己快樂的有效方法等。此外,我們還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內容,采取情景表演、故事、游戲、行為訓練等不同的方法,讓幼兒認識情緒,了解情緒對心理健康的作用,學習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6.行為鞏固——家園合作共育,讓幼兒養成健康習慣
成功的幼兒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幼兒園、社會”三位一體的健康教育。在家園合作共育過程中,幼兒園要樹立大教育觀念,主動尋求家庭的支持與配合,通過雙向互動轉變家長的健康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斷優化家庭和社區的健康生活環境,全方位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
通過學習和反思我們深深體會到:幼兒的生長發育十分迅速,但還不完善;幼兒的可塑性很強,但知識經驗匱乏;幼兒的活動欲望強烈,但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幼兒的心靈稚嫩、純潔,因此特別容易遭到傷害。生命的健康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必要前提。所以,我們必須關注幼兒的健康教育,促進幼兒的成長。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藝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