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 符瓊
摘 要:本文以西藏米林縣南伊鄉瓊林村為例,分析了旅游開發對珞巴族村寨的影響:積極方面在于幫助村民增收致富、改善村容村貌、促進民族文化保護;消極方面在于村寨與外界的矛盾沖突增加、村民關系日漸疏遠、民族文化遭受沖擊。未來應當加強對珞巴文化的挖掘與展示、健全利益協調與矛盾化解機制、提高村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關鍵詞:旅游開發;民族村寨;珞巴族;瓊林村
珞巴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以南的珞瑜①地區。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國內的珞巴族僅有3682人②。由于珞巴族長期生活在交通閉塞、遠離現代文明的崇山峻嶺之中,因此外界對珞巴族的了解非常少,對其社會文化的研究也十分有限。2003年,云南大學、西藏大學的師生組成調查組,前往西藏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開展田野調查,后出版《珞巴族:西藏米林縣瓊林村調查》一書,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珞巴族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十年過去了,珞巴族社會生活發生了哪些變遷?近年來的旅游開發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怎樣做好旅游開發背景下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著這些問題,當年的調查組成員于2013年再次來到瓊林村開展了追蹤調查。
一、南伊鄉瓊林村旅游開發概況
西藏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是我國目前僅有的3個珞巴民族鄉之一,位于米林縣城東南5公里處,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鄉政府下轄南伊、才召、瓊林三個行政村,其中,瓊林村是我國珞巴族居住較集中、傳統文化保留較好的民族村寨之一,全村41戶189人,其中珞巴族171人,占全村總人數的91%。瓊林村地處的南伊溝景色秀麗,氣候濕潤,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和天然牧場,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2007年,米林縣政府與內蒙古一家公司簽訂合同,共同對南伊溝進行旅游開發。2009年,南伊溝景區正式對外開放,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現有景點包括扎貢溝、瓊林村、沙棘島、小拐彎和天邊牧場等。游客沿途可以欣賞南伊河畔的秀美風光、體驗珞巴人家的民俗風情、感受森林牧場的天然生態,獲得自然與人文的雙重享受。
目前,景區由西藏米林南伊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經營管理。該公司共有166名員工,其中80%是米林縣當地居民,有17名珞巴族,6名來自瓊林村。公司在旅游開發中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優先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二是在景區內修建免費的攤位,為村民擺攤設點提供便利;三是規定觀光車在村民開設的接待點輪流停靠,保證每家接待點都有游客前來消費;四是從每張門票中抽取2元作為旅游惠民資金,平均分配給南伊鄉三個村的村民;五是當村民與游客發生矛盾或利益受到損害時,及時予以調解或賠償;六是組織村民進行旅游接待培訓。通過以上措施,公司與村民建立了較好的互利合作關系,村民大多對當地的旅游開發表示接受和認可。
二、旅游開發對瓊林村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幫助村民增收致富。瓊林村地處偏遠山區,可耕種的土地和農作物有限,加之國家實行封山育林政策后,全村林業收入銳減,一度成為米林縣最貧窮的村莊。南伊溝的旅游開發,為瓊林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與廣闊的商機。村民們通過開辦農家樂、家庭旅館和擺攤出售土特產品,經濟收入大幅增長,快速實現脫貧致富。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59.38萬元,人均純收入10200元,一躍成為全縣為數不多的人均純收入過萬元的村莊。如今村民家中普遍有了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部分村民還新建了住房、購置了小轎車,生活質量大為提高。
2、極大改善村容村貌。瓊林村位于南伊溝景區內,是游覽線路的必經站點。為了更好地迎接四方來客,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村里原有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如新修自來水管道、實施道路硬化、安裝路燈等。目前村民們全部住上了寬敞、明亮、舒適的新房,全村安居住房工程完成率、通電率、通訊及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100%,村內道路硬化達90%,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3、促進民族文化保護。為了讓游客有更好的旅游體驗,當地政府實施了珞巴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在瓊林村建成了珞巴族文化展廳、風情文化廣場,對珞巴族服飾、歌舞、竹器編織等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建成了珞巴民族特色優勢產業園,對特色旅游文化產品進行開發和商標的注冊;部分村民也有意識地將傳統的珞巴服飾、生活器具收集起來,陳列在家中供游客參觀,等等。這些做法客觀上促進了珞巴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與保護。
(二)消極影響
1、與外界矛盾沖突增加。以往的瓊林村是個相對封閉的珞巴族村寨,村民們彼此熟悉,親密融洽,極少發生矛盾。近年來旅游開發后,大批游客涌入,難免與村民產生各種摩擦和沖突。例如,景區出現了多次旅游車輛將村民撞傷甚至致死的車禍,引發了村民們的強烈不滿,好在村干部及時勸阻,旅游公司或游客承擔全額賠償,事態才得以平息。還有的游客認為珞巴族是未開化的民族,言行傲慢、缺乏尊重,傷害了當地珞巴人民的感情,激化了村寨與外界的矛盾。
2、村民關系日漸疏遠。旅游開發帶來了無限商機,村民們的日常生活更多地圍繞游客來轉,彼此之間的交流也就變少了。村委會主任提到:“以前村民們比較懶,沒事就坐在一起喝酒聊天;現在旅游開發后,村民們白天都忙著擺攤賺錢,晚上也很少聚在一起,人與人的關系變得疏遠了。”盡管村民們表面上一團和氣,沒有公開翻臉,但背地里卻暗中較勁,各有各的小算盤。由于村民們從旅游開發中獲得的利益不均,有的村民覺得不公平,產生嫉妒、怨恨心理,導致村民關系出現了裂痕。
3、民族文化遭受沖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瓊林村珞巴族與外界的接觸日益增多,在強勢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下,珞巴傳統文化正在面臨失落與消亡的危機。如今大多數村民說的是藏語,也會說簡單的漢語(出于旅游接待的需要),但是會說珞巴語的村民已經越來越少。此外,珞巴族的日常服飾、節日習俗、房屋建筑、宗教信仰等都在向漢藏文化靠攏,原有的珞巴文化已經難覓蹤跡。村中唯一的“米劑”(珞巴族巫師的一種)、85歲的達果老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持悲觀態度,因為年輕一代不相信也不愿意學習過去的占卜術,一旦他去世,珞巴族的傳統宗教也就后繼無人了。
三、珞巴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珞巴文化的挖掘與展示
在瓊林村,大多數接待點只能看到珞巴人家的家居陳設,僅有調查組居住的“珞巴族部落山莊”收集了較為齊全的傳統服飾、狩獵工具、以及不同部落的圖片和文字介紹。由于村寨對珞巴文化展示不夠充分,給人一種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未來,建議當地政府和旅游公司學習借鑒其它民族村寨的經驗,進一步加強對珞巴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例如制作宣傳片、發行圖冊和明信片、生產珞巴人裝束的卡通模型等,在接待點展出,供游客觀賞和購買。這些旅游紀念品的開發,既可以增加珞巴族村寨的經濟收入,又能夠起到宣傳和推廣珞巴民族文化的效果。
(二)健全利益協調與矛盾化解機制
如前文所述,旅游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障當地村民的利益,如優先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門票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村民等。但無論如何,村民在旅游開發中始終是最缺乏話語權的一個群體,景區怎么開發、利益怎么分配,是由政府和旅游公司說了算,村民只能被動地接受。例如南伊溝景區每張門票210元,村民只能從中抽取2元,還不到1%,但在調查中,村民并沒有對這一分配方案提出質疑,即使有,他們也缺乏足夠的話語權與政府和旅游公司抗衡。未來,瓊林村“兩委”應當更好地履行起自身職責,在廣泛聽取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將分散的個人意愿整合成組織的利益表達,對外與政府部門、旅游公司協調,維護村民在旅游開發中的合法權益;對內處理好利益分配,避免惡性競爭與分配不公,及時化解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通過建立健全旅游業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與矛盾化解機制,盡可能減少旅游開發對村寨和諧的負面影響。
(三)提高村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如今,瓊林村的珞巴族從語言、服飾到日常習俗,都在向漢族和藏族靠攏。原來的珞巴文化象征(如弓箭、獵物頭角、熊皮帽等)大都已封存在展覽館或居民家中;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夾金夾”歌謠、殺雞看肝的占卜術等)也面臨失傳的危機,珞巴民族文化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一個民族村寨如果失去了民族特色,對游客的吸引力將大打折扣,旅游業的發展也會遭受致命打擊。未來,珞巴族村寨應當加強對當地村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增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村寨可定期組織開展具有珞巴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如射箭比賽、歌舞表演等,本地村民與外地游客都可參與,在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時,也能傳播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和諧,讓古老的珞巴文化在旅游開發中展現出新的魅力,實現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的雙贏。(作者單位:四川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
[1] 龔銳,晉美.珞巴族——西藏米林縣瓊林村調查[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2] 彭俊杰.南伊溝珞巴族社區旅游開發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3
[3] 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4] 田敏,鄧小艷.近十年國內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研究述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月第32卷第6期
[5] 孫文振.珞巴族群眾:吃上旅游飯過上新生活[N].中國民族報,2013年9月10日
注解:
① “珞瑜”是藏語的音譯,意為西藏的“南方之地”。“珞巴”這一族稱,來源于藏族對居住在珞瑜地區的人們的習慣稱謂,意為西藏的“南方人”。
② 由于歷史原因,目前還有超過60萬的珞巴族生活在英國殖民者非法劃定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印控區,因此未列入我國人口普查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