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凌
摘 要:攝影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它以照相機與感光材料為承載并通過畫面構圖、影調以及光線處理等手段來豐富藝術形象并以此來表達藝術內涵。在攝影發展前期會攝影被定義為精確復制,這種定義忽視了攝影的藝術性,這顯然是不夠客觀的。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不僅僅需要準確地捕捉圖像信息,還要以將其中的藝術感以及內涵表現出來,從而讓欣賞者能夠發覺并達到精神上的共鳴。本文對攝影的表現性藝術進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對應的觀點,供以參考。
關鍵詞:攝影;藝術;表現性
引言
攝影是文明時代下的科技產物,其中承載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若要將攝影作品的藝術張力表現出來就必然需要對作品進合理、有效的藝術處理。從客觀角度上來看攝影與繪畫存在著一定的共性,但是它也包含了其自身獨有的特點,通過攝影藝術手法對圖像進行加工、點綴將圖像當中的深度內涵發掘出來以此來彰顯攝影的表現性藝術。
1.攝影藝術表現性概述
對于所有藝術而言表現性是它們的共性,在攝影當中是以客觀景象作為承載來彰顯攝影者的認知與他的個人情感,而攝影藝術正是完成上述目的一個創造過程。正如安德烈斯·法寧格說:“好照片是技術和藝術的成功合成。”只有將藝術與技術兩種元素進行融合才能夠賦予圖像生命并讓這種“生命”綻放于世人面前[1]。從攝影作品角度上來看從它被創造時便擁有了獨有的表現形式,而正是借助這種表現形式才能讓人們對其進行欣賞。攝影作品成為了人類情感活動的載體從而滿足了人們審美活動的需求,相反也正是由于人們審美活動的需求促使了攝影藝術朝著更深層發展。
一般情況下攝影作品只是對生活或自然情景的再現,是某個瞬間的記錄,從素材上來看它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憑空捏造的,這也賦予了攝影“復制”的屬性。即便如此攝影當中所包含的藝術屬性卻不是單純的復制,它是被創造出來的,同時這個創造的過程也是較為復雜的,其中不僅僅容納了作者本身對事物、生活或某種現象的思考,同時又是自我感情的真實流露,將情感、思考與原材料以及相關元素交互融合才得到了最終展現在世人面前的作品[2]。攝影既可借浩瀚星海、晝夜交換這些宏觀景象,也可借一花一葉這些微觀景象來進行表現,但無論如何這種表現都凌駕于“客觀存在”之上。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也造成了攝影在某個層面上受到了形式結構的束縛。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攝影的主體性并不突出,所以在賦予其藝術內涵時作者只能充分利用主體的特征,但卻不能隨意地進行改造,換句說作者需要采用已知的結構形式去表達自身的理解。另外攝影的結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它反映出了時間的延續性,而這種時間的延續卻又是基于“瞬間捕捉”來體現。這個捕捉的瞬間即承接了過去又透視了未來,對于這瞬間的把握將是提升作品藝術性的重要途徑。盡管攝影作品給我們帶來的靜態畫卷,但是從這種靜態當中又這折現出了事物的動態性,而這種動態則需要觀賞者自己去感悟、體會。
2.攝影藝術表現性影響因素分析
2.1傳統攝影技術影響
攝影盡管是瞬間的抓拍,但這一剎那卻源自于生活,這也讓攝影具備了生動、具體、真實等特點。攝影作品承載了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溝通兩者的橋梁。對于一件成功的攝影作品來說必須要具備鮮明的圖像特征,這樣才能讓作品的藝術性更為飽滿,而這種藝術性的展示則需要作者通過主體發揮,而在主體發揮的過程中則需要借助傳統攝影技術來進行完善。例如通過影像合成技巧來獲取更好的效果或將作者的“奇思妙想”展現出來。另外在傳統攝影技術當中對照相機操作技術和暗房控制技術的把握也直接關系到照片的最終質量。盡管傳統攝影技術讓作品在某個方向上得到了一定層次的提升,但也限制了作者自由地表達使得作品出現了一定的局限性。
2.2數字攝影技術影響
在信息化時代的促進下數字攝影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越來越成熟,這給攝影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新。相對于傳統攝影數碼攝影可以滿足各種圖像以及圖層的需求,并且在操作上更為簡便且功能上更為完善,這也讓攝影得到了有效的推廣。數字技術給攝影帶來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并讓主體性創造得到了深化,這讓攝影創作方式得到了顛覆性的改變并讓攝影審美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雖然數字攝影技術讓攝影達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問題,其中最為突兀的問題就是讓影像的客觀性受到了破壞。在某些情況下也許影像的客觀性受到破壞可以讓圖像的觀感更好,但是給藝術承載必然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就要求作者保證藝術性與技術性的平衡,利用技術將藝術性充分表達出來,而不是用技術去掩蓋藝術。
2.3主體創造行為影響
在攝影藝術表達過程中主體創造行為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攝影必然不會僅僅停留在現實主義的層面上,作者需要將主體創造出的特性賦予攝影作用,這樣才可以讓作品富有“生機”。這種理念也為攝影打開了后現代審美的大門,即便作品當中并未涉及到高超的攝影技法,但是依然有著它原有的審美價值,這就是主體創造行為所帶來的作用,而攝影的主體性也應該得到攝影家的充分重視。
3.如何表現攝影藝術
3.1將生活融于攝影
“藝術源于生活”,自然攝影也不例外。攝影與生活有著必然的相關性,作品的靈感來源于生活而作品的內涵則是生活理念的精粹,因此要將攝影的藝術性表現出來則必須將生活中的感悟融入到攝影當中。在現實生活中以攝影為媒介所反映的圖像其中涵蓋了自然生活同時也包含了社會生活,也正是通過這些生活元素才能將作品中容納的現實感表現出來。另外作品當中還應該具備“內在生活”元素,也就是現實生活更深層次的本質,也是作者對于生活的理解與意識。內在生活元素事實上就是坐著內心的情愫或思維的整合,將鏡頭與這些元素融合及反映了作品當中最根本的內涵。現實元素是作者觀察力的體現而內在元素則象征著作者本身的思考,充分運用兩者并讓其產相互作用才能讓作品得到升華并富有內涵[3]。
3.2將經驗融于攝影
經驗是思想與行為的積淀,在作者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其感知、認知以及技巧都將不斷地沉積下來從而形成經驗,將這種經驗融入到攝影當中則能夠讓作品更顯深度,更有張力,更能夠激發受眾內心的共鳴[4]。這種經驗從內在元素來看其實就是人生的積淀,積淀越厚則藝術性也就越為飽滿、充實,作品的內涵也就更為豐富。而從技術層面上看經驗越深則對攝影題材的把握,鏡頭、圖像的處理就更能“駕輕就熟”,技法上的成熟讓攝影處理得到了完善。經驗的存在讓作品的高度整體高度得到了提升。
4.結語
攝影是一種藝術更是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若要將攝影的藝術性發揮出來必然要將所感所悟融于其中,然后以技術為點綴,以此來表現其內涵,讓更多的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作者單位: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沖.關于攝影的表現力研究[J].商.2012(17)
[2] 陳君君.照片拼貼游戲——大衛·霍克尼攝影拼貼作品賞析[J].早期教育(美術版).2010(09).
[3] 鐘敏,郝如冰.大衛·霍克尼和他的作品[J].大眾文藝(理論).2009(16)
[4] 陳瑰麗.技術僅僅是一種手段——在杰利·尤斯曼的攝影藝術世界中的思考[J].作家.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