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瑞
摘 要:本文主要講述了法益保護前置化在刑法實施中的具體體現,探討了法益保護前置化的適用性和提出了幾種規范法益前置化的措施,文中還涉及了法益保護的內容概述。旨在推動法益保護前置化的科學實施和不斷進步。
關鍵詞:法益保護;法益保護前置化;危險犯
引言
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城市化、全球化的發展勢頭也越來越猛烈。人類進步發展的同時隨之也會帶來很多問題,產生新的危險行為,這種情況下就逐步擴大了社會的風險性。這種風險往往難以被察覺,但是這種風險一旦對社會造成危害其破壞性是巨大的。以至于傳統的刑法在保護人們利益時會出現疏漏。在法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的社會中,我們可以發現法益保護前置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1.法益保護概述
法律上對法益保護的簡要概述就是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它一般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闡述:廣義上的法益保護是指包含權利的一切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狹義的法益保護則是除權利以外的受法律保護的所有利益。所以權益保護是針對權利這個概念提出并與之相適應。有人認為,所謂的個人利益或者社會利益都不是秩序下的產物而是社會本身,都是人們生活的利益,可是法律上將生活利益也視作法益[1]。
2.法益保護前置化的體現
法益保護提前化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經濟更加繁榮,人類文明不斷前進,傳統的法益概念已經不能滿足這種變化而提出來的。為了應對傳統法律無法適應新的情況出現,很多法律意識先進的國家都采取了法益保護前置化的做法,具體表現為將預測風險領域的集體利益視作個人法益保護的前期階段。
法益保護前置化從處罰客體的實際造成的危害演變到客體對法益預計造成的危險。在傳統的刑法中,對客體的處罰主要是以產生實際危害為中心,一件客體造成的事件是否造成了實際的損害,造成損害的程度多少并處以懲罰,這些是傳統法律管轄的內容,所以實際犯罪是主要處罰對象。而在當今社會形態下,犯罪的特征呈現出高端科技性、隱蔽性、復雜性和高風險性等特點,傳統的刑法針對實際犯罪的處罰形式在調控社會秩序過程中能力開始弱化。立法者出于對這種情況的考慮,并且為了全面保護到法益保護對象而創造性的提出了危險犯這一概念,危險犯即還沒產生實際危害的犯罪,但是行為已經達到威脅法益的高度,為社會所不能容忍。將危險犯納入處罰范圍中擴大了法律適用范圍,能夠有效地將危害的發生制止在發展初期。危險犯的提出作為法益保護前置化的典型,代表著這一類的犯罪形式。危險犯罪在我國各類公共安全領域中已逐步出現。
隨著責任的興起,在刑法處罰對各類未遂犯罪也實行了單獨處罰范本。罪犯在實施犯罪過程中,犯罪目的沒有達到也可以將其視作為未遂犯處罰,視其行為的危險為作為結果危險,即未遂犯造成的危險狀態。德意志國家是最早出現未遂犯罪處罰的國家,因為適用性更加良好,并且對社會秩序的穩定有著有效的維系作用,因此許多國家也相繼紛紛設立法律,對未遂犯罪進行處罰。隨著社會系統的復雜化,國家立法對未遂犯的處罰范圍越來越大,并且在我國,預備犯罪行為的處罰在刑法分則處罰中作為獨立的犯罪構成給予立法,從而明確規定了預備犯罪的可處罰性實質和理論依據。
3.法益保護前置化的適用探討
在法律界中也一直存在著對法益保護前置化的爭論。有的觀點認為法律保護前置化擴大了人們的法益保護范圍,適應了社會形勢發展的趨勢,能夠有效的規范公民法律意識。但是反對者提出:法律保護前置化對犯罪處罰的根據不再是罪犯實際造成的危害,因此在界定危險犯罪中的定義很難把握,所以可能會造成刑法過度介入的情況出現。為了減少法益保護前置化對社會造成次生危害,杜絕執法者將法益保護前置化處罰法律視為自家法庭的私刑。,因此法益保護前置化應該要有合理的適用界限和進行規范管理。
在前置化處罰罪犯前要仔細地考察犯罪嫌疑人的“危險行為”是否真正對人的法益造成了危害。法律保護對象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要基于還原個人法益的立場上,才能夠判定是否造成危害。正如,在環境處罰的法律適用中,只有將環境視為構成人們生存不可缺少的元素基礎上,認定破壞了環境而造成了人們生命和健康危害。如此,采取刑法手段才有正當性。相反,如果行為根本不會對人類的法益造成侵害,那么就不能進行刑法處罰。這種“人本法益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刑法中法益保護前置化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從“人本法益論”出發的刑法實施要同時考慮到的是人們的生活利益具體化的程度因素。有些情況下,人的行為在危害人的利益程度并不大大,也不屬于刑法處罰范圍中,只是在道德上應該受到譴責。因此要對犯罪行為的危險程度進行合理的界定。
防止“象征刑法”是規范法益保護前置化的重要手段,“象征刑法”意義指在刑法體系下只是實行刑法的宣示功能,對人們的非法行為進行判定和行為處罰的內容進行宣讀,但是在實施司法過程中因為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操作過程中出現實施不當,導致不具有有效性。特別是在刑法法益保護前置化的法還沒有十分完善的情況下,有效的立法技術能夠避免法益保護前置化帶來的危害。
預備犯的犯罪行為和實際犯罪的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是將預備犯罪的行為視作會產生和實際犯罪造成的危害一致性,那么在以后的發展中法律依據必然會出現窘境。所以要在刑法分則中另外設定細則,單獨設立罪名以及定義不同的犯罪要素和構成條件。這樣才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避免盲目設置抽象危險犯的重刑化和泛刑化的意識出現。在刑法的謙抑理念下,立法者應該在獲得最大利益中盡量付縮小支出,從而預防犯罪和打擊犯罪。能夠適用其他手段來處理問題的情況下盡量不要選擇刑法手段,以減少刑法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所以處理抽象犯罪要控制風險避免法律實施的重刑化和泛刑化,從而損害刑法的權威性和適用性。
4.結語
在社會風險不斷增大的壓力下,法益保護前置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向前,在保護人的利益上和維護社會秩序安定方面法益保護前置化的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推動社會法律體系更加完善以及人的利益得到更好的維護,要加強法益保護前置化形成的制度規范化和具體化。(作者單位:吉林正森律師事務所)
參考文獻
[1] 肖揚宇.從“刑法謙抑”到“刑法前移”——我國刑事立法的活性化趨勢探析[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5)
[2] 涂龍科.經濟刑法中危險犯的立法問題研究[J].法學雜志.2012(08)
[3] 姚貝,王拓.法益保護前置化問題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