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軍
摘 要:新聞媒體作為一個有力的監督工具,對于促進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新聞媒體缺乏制約或運用不當便可能對司法公正造成負面的影響。本文將從民事訴訟的角度出發,就新聞媒體對司法獨立的影響問題作初步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新聞媒體;民事訴訟;司法獨立;影響
新聞媒體是公眾輿論監督的一種主要方式,由于新聞媒體報道是公眾輿論的主導,輿論監督主要通過新聞媒體的監督來實現,因此新聞媒體監督的作用和功能在我國社會的健康發展越來越重要,并成為我國司法監督、司法公正的重要支持力量。但是伴隨著新聞媒體對司法監督力度持續增強,媒體與司法的沖突也變得更為激烈。不少新聞媒體熱衷于對一些法院未審理的案件加以報道,在報道時絲毫不顧及所使用的語言、表達的情感。同時新聞媒體的觀點不免也有炒做的因素,在細節方面失實也可能對當事人構成誹謗和侵害名譽權。筆者擬對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的互動關系作初步的探討。
一、新聞媒體與司法獨立
新聞媒體作為一種大眾傳播手段不可避免會造成媒體侵權行為。新聞媒體侵權以過錯為其構成侵權的必要條件,實行的是過錯責任原則。侵權責任的構成應當具備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的要件。新聞媒體的侵權行為所侵害的客體主要是名譽權,但是其他人格權,例如: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榮譽權、信用權等人格權也能受到侵害。
在我國的憲法中公民的知情權和自由言論權都是最基本的權利,與此同時公民的公正審判權也是憲法所賦予的基本權利。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司法體制還不是很完善,公民的兩種權利都沒有得到充分實現,從而導致新聞媒體侵權和司法公正的沖突不斷,其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公民借助媒體進行自我基本權利的維護與實現,而媒體也通過這個保護的過程達到發展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媒體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利益,會刻意的迎合公眾、尋找更能夠吸引市場眼球的賣點,而很多司法案情的錯綜復雜、光怪離奇,能夠為媒體發展擴大市場份額從而成為媒體難得的賣點,與此同時司法機關在自身利益的考慮下往往會拒絕媒體介入,因此,它們之間的沖突難免存在并不可避免。
二、新聞媒體對民事訴訟影響的主要表現
(一)新聞媒體對法院、法官的影響
司法審判工作要求與社會保持適度的隔離,盡量減少和避免各種公共權力、社會勢力、社會情緒對法官的指令、干擾和影響,使法官真正“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準繩”進行審判。由于新聞媒體和法官對同一事件的認識不同,法官從職業道德和職責出發依法對事件分析和定性,依法做出判決,而新聞媒體更多的是關注事件中的沖突和懸念,以此作為實現營利的基礎,這可以說是因認識基礎的不同而導致的沖突不同,這一原因是新聞媒體與司法公正沖突的重要因素。此外,媒體的報道以吸引市場眼球,擴大交易份額,獲得更大利潤為目的。而司法活動則以法律審判為事物的判斷與評價標準,司法活動的結果是公正公平客觀的,而傳媒審判中的事實并不是以客觀真實存在的、確鑿合法的證據來證實案件的事實。在現實生活中甚至出現新聞媒體為了吸引讀者,擴大傳播范圍,實現自身發展的需要而出現“偏聽偏信”和“濫加評論”等現象。新聞媒體的這種色彩性描述,容易吸引大眾的眼球,實現媒體的宣傳目的和經濟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實現司法公正。
(二)新聞媒體對當事人的影響
在我國,當事人為何相信新聞媒體能夠主張自己的權利呢?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國的歷史沉淀了太多的封建法制殘余,人們對新聞媒體的公正期待性很高,希望以此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獲得司法的社會公正性。另一方面,中國大多數新聞媒體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質,必然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性,受政治環境影響大。這是因為媒體的這種特殊性,它能夠依托強大的政治權威,快速的介入一些司法事件并迅速的解決糾紛,尤其是那些久拖不決或處理不公的嚴重違法犯罪案件,借助新聞媒體的傳播渠道和快速擴散能力,那些被新聞媒體曝光案件能夠快速得到解決,例如: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央視欄目,從而使大眾形成信賴新聞媒體報道的心理。這也可以說是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共同導致的新聞媒體與司法公正沖突的原因之二。
(三)新聞媒體對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影響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的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司法機關在要求其他訴訟參與人履行義務的同時應保護其享有的權利。但是,在我國現行的法治下對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的保護制度還不是很健全,例如對證人的獨立作證權、保密權和安全保障權的保護還不是很完善。就證人安全保障權而言,如果新聞媒體的報道是一個尚未開始進行的司法程序,或是正在系屬之中(即在“未決”程序中)的案件時,新聞媒體已利用報道、分析、評論等方式公之于眾,那么證人可能會受到與案件有關的利害關系人的威脅、恐嚇,害怕其近親屬遭到報復或是基于家庭關系、子女利益等因素的考慮,做出與案件客觀事實相違背的陳述,那么將會陷當事人于不利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三、構建新聞媒體與司法獨立合理體制的建議
總之,新聞媒體與司法獨立雖然存在著沖突,但是這種矛盾是可以協調,能夠解決的。因為司法的獨立與新聞媒體的監督從原則上是應該一致的,都應該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約束,并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實現保駕護航。因此,對新聞媒體和司法獨立的合理體制構建是現實可行的,其制度構建的核心在于保持兩者必要的界限,使兩種不同的價值和利益保持一種平衡。因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一)新聞媒體對司法工作的報道必須服從司法程序的需要
在切實維護司法秩序的前提下,對于新聞媒體的報道工作,司法機關有責任予以積極的配合和支持,為新聞媒體的報道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讓新聞媒體能夠在基于司法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最全面、最自由的內容報道,要求新聞媒體和司法獨立均以客觀事實為依托,慎重、嚴謹的客觀報道司法審理的進程,以避免司法審理受到外力的干擾,維護司法審理工作的獨立性。
(二)新聞媒體對司法工作的報道應該遵循客觀公正
新聞媒體在實際的新聞報道中,必須尊重事件的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等新聞報道原則,以全面及時客觀的為社會公眾進行信息披露。可以說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具有真實性的特征,這是符合我國法律要求的,也是新聞媒體的權利和責任,新聞媒體要樹立職業道德意識,實事求是地對審判過程進行報道,反映最真實的社會情況,不夸大事實、不歪曲情節,要在立足案件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案件進行客觀的評論,對于案件審判中的使用的法律法規有不同的觀點時,要謹慎用詞,不能輕易的使用肯定或否定意味十足的用語。
(三)人民法院應公正、客觀的展示案件審判過程
美國有句著名的法律諺語:“法律的公正不僅要實現,而且要公開的實現”。筆者認為法院在遇到重大疑難案件或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時,可以讓公民憑身份證參加旁聽或允許新聞媒體進行同步的報道。這樣一方面可以從形式上表現司法公正,對社會起到威懾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大眾的好奇、懸疑心理,真正了解案件的客觀真實情況,避免受新聞媒體炒作的影響。
(四)新聞媒體應對干預司法機關獨立審判的外部力量進行監督
在現行的司法體制下,特別是在行政訴訟中可能會做出不公正的判決,而新聞媒體的指向作用最為廣泛,特別是指向國家機關、政黨或是社會組織運用公權力的行為,新聞媒體自身具備涉及面廣、反映迅速的特點,最能體現社會監督的廣泛性、公開性、民主性的要求,應作為一股強大的力量盡量保證司法公正。(作者單位:吉林廣播電視大學白城分校)
參考文獻:
[1] 王利民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
[2] 孫旭培:《新聞侵權與訴訟》,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
[3] 江偉:《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 楊立新:《侵權行為法專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