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摘 要:現代性自我與現代性道德是相輔相成,同氣連枝的牽引關系。因此,一旦對現代性的道德困境進行思考,就必然無法離開現代性的自我反思。現代性自我存在的空間維度也進一步敞開了對現代性道德困境的根源及其現象學展現。面對現代性道德困境,無論是現代亦或是后現代道德哲學皆構建了屬于自身的一套方案,也為人們提供了思路的奠基之石。
關鍵詞:道德困境;道德哲學;現代性自我
在道德層面上給予人們最大程度的自由,把道德擇選的權力歸還給個人,讓道德可以自外在訓誡規劃,轉換成為個人內在的本分,是現代性道德的相同特征。同樣,這也是現代性自我的一種相同基礎價值要求。現代性的自我觀主要分為,情感主義與理性主義,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兩者之間都具備一個相同的自我特征,即:將自我視為能夠和社會角色與社會經驗完全地分離,也能夠在不參照特殊情境,就可以作出自我的道德判定的一種原子式個體存在。
1.現代性自我的特征
1.1無負擔自我
當漠然狀態下的契約關系超過了社會共同體存在的親昵及溫情,現代性自我掙離了自我這個個體的特定以及標準,具備對善惡、真偽等所有問題的所有抉擇權,對此,他們并未對善惡、真偽的判定責任履行基礎性義務,而是把此等抉擇權視為任性的自由,依靠著自身欲望利用權利,舍棄掉所有他們生活里與之相關的全部義務及責任,轉換為無負擔性的存在。
1.2主體性自我
在經歷了與實體狀態分離以后,自我的了解已不再依賴外在的架構,即社會共同體及上帝,而是以獨立狀態下在宇宙秩序,成為一種他們自己意志中的“實體”。將全部的外在價值都進行疏離之后,現代性自我唯有依賴這個“本我”,建設起“理性的權威”,通過使用理性來破除所有外在束縛,對所有價值展開反思,以此獲取自由,從自我立法至自我規定,實體成為主體[1]。
1.3功利性自我
近現代科技與文明創設了十分多樣的物質,對人們的生存方式造成了空前的改變,工具理性與經濟理性史無前例的得到了人們的全面青睞,人們開始只單純的關注能夠考衡的事物及其技術應用所能夠產生的物質成果,而逐漸不去追問其人文意義和目的。
2.道德困境
2.1自我與道德分離
“我”被看做獨立于社會,獨立于共同體形式所存在的單一個體。這時,“我”在絕對意義上并非是指共同體一員,“我”能夠不接收社會或共同體所指定的道德約束。道德與不道德,皆全部由“我”意志所決定。由于自我責任不需要受到角色責任,也需要受到倫理責任的約束,因此自我能夠任意地對自身所“適合”的責任進行擇取。例如,在五一二地震中的“范跑跑”便是拋去了自我所存在的共同體的道德文化背景,完全以自身所謂的自由、理性、情感根據解釋自己所需要負擔的責任。他固然有自己所謂的那一套標準,當然,任一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套作為人的道德標準[2]。這便是現代性自我所承認的現代化道德所謂“多元化”。
2.1自我與角色分離
“我”假象成先于一切意志與角色的獨立個體,形成了“我”是“我”,“角色”是“角色”,“我”與“角色”是存在割裂情況的。于是,開始假設這個自我個人承擔著一種不和所有特指角色完全相關的一種道德責任,也可以說是道德指令。即“我”這個個體的責任與角色是無法一概而論的。這種狀況所致使的結局便是,道德責任的逐漸虛化。因為個體和角色已經失去了必然的聯系,使得自我徹底變為了理論空泛上的最終存在,期間和角色需要密切關聯的道德責任對自我來說,通常就止步于“口號”這個層面了。由于自我這個個體和角色實現分離,眾多的角色也因此于自我的視角而言,成為了僵化的的存在。
3.超越困境
3.1社群主義的思路
社群主義認為,逃避傳統意義上的毫無社會既定的自我,屬于當代道德問題最本質的源頭,只要脫離了“人之為人”的內心標準,人們必定無法對現代性道德困境留有果決精深的反思。傳統意義上的自我生活于社會共同體里,任何的自我皆屬于共同體中的一員,在這其間存在著一樣的目標與感性紐帶,因此有著“共同的善”。道德在社群主義者看來,只是屬于“自然事件”范疇。現代性自我生活在社會中,任一的“自我”都具備相當自主精神。而每一個自我中,利用多元化的外在樣式進行組織構建成為聯合體,道德的目的對他們而言,是應當克服“個體性”,邁向“實體性”的一種努力。在傳統層面的德性和現代意義的道德困境的對比下,社群主義的學說首先成立于對“個體”的理解背景之上[3]。他們認為,一個
人唯有處于社群的關系下,方可謂自我。只有在關系網絡下,個體方可變為道德的主體。自個體的現實世界的實際事實為初始地,社群主義冀望找出“共同體”以讓人們擁有相同的目的與價值感。
3.2后現代主義思路
后現代主義對于現代性道德的質疑及批判,其最初的源始,同樣是存在于對現代性自我的關注中。后現代主義者認為,現代性自我始于個體身心的決裂以及內在矛盾的與日俱增。以該視角而論,后現代主義把其觀點匯聚至現代性自我的理性張揚與主體性僭越上,認為這些因素全方位的激發了現代人的欲望,進而對人的“整體性”達到瓦解。首先,導致了人在理性和非理性;意志和自然的對立。其次,也導致了自我中心主義和人際的對立。故而,需要把自我的“非理性化”與“中心化”進行剔除。如此一來,后現代主義便架空了現代性自我的個體層面,完全消滅了自我身份,“我”既不屬于自身的中心,同樣也不屬于共同體的中心,只是單純的拼湊物。而在現代性道德準則下,后現代主義主要朝道德的“一致性”意識進行駁斥。后現代主義擁有十分清晰與強硬的邊界意識,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能夠進行“分化”。
3.3論證現代道德標準
現代的契約主義者始終沿襲著啟蒙道德先哲的規劃繼續前行。但和啟蒙道德先哲對比,完成兩方面的置換:一方面,是把道德之善作為優先條件置換成為正義作為優先條件,另一方面,是把對常規的道德原則的研究置換成為以個人意志擇取為基本前提的對于正義原則研究[4]。契約論認為,只有選擇了相關程序的合法性與公正性,才會影響判定行為的道德性。故而,本質問題只在于怎樣展開選擇。對此,羅爾斯制訂了“無知之幕”這個猜想,當成人們選擇的程序正義的前提。他認為,倘若某項原則,在我們處于“無知之幕”的形勢之下,統一規劃地選擇了這項原則,那么就可以把這項原則視作道德原則、正義原則。羅爾斯的本質思路便是,假如可以構建正義的原則以支配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制度,現代人就可以越過道德困境。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解決現代性自我所衍生出的道德困境,必然需要重新構建一個現代性自我。而重新構建現代性自我,就必然要跳出現代性道德的哲學體系范疇,于各個不同的道德傳統中,找尋理論資源及現實資源。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道德傳統始終是基礎、是前提。因為,無論承認也好,否認也罷,它都維續在每個人的生命中。(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黃瑾宏.論現代性自我的道德困境及其超越[J].晉陽學刊,2011,(04):73-76.
[2] 胡娟.對現代性自我的道德哲學審視——以麥金太爾道德哲學思想為學術資源的研究[J].浙江學刊,2009,(05):11-19.
[3] 洪小雁.現代性自我認同中的二律背反[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1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