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剛 王玉祥
摘 要:體育運動后,因運動性疲勞引起的機體損傷逐年增多。本文就太極拳對與機體運動相關的多系統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太極拳在體育運動后生理機能恢復機制,由此促進太極拳對競技運動的發展。
關鍵詞:太極拳;生理機能;恢復
前言:太極拳是中國傳統體育健身運動,可以從整體上鍛煉調整人體生理、心理和精神狀態,無論在疾病恢復還是身心亞健康狀態的改善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近年隨著競技體育項目普及與水平提高,運動員肢體承受的負荷越來越重,由運動性疲勞引起的機體損傷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而太極拳由其強調動作柔和,肌肉放松,思緒寧靜的特點,作為運動后緩解運動恢復的有效方法逐漸被認可。本文就太極拳對與機體運動相關的多系統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了太極拳在體育運動后生理機能恢復機制,由此促進太極拳對競技運動的發展。
一、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排血量,促進血液循環
在強烈的運動后機體出現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外周血管收縮的應激狀態,而這種狀態持續時間的增加往往導致血管的順應性下降,心臟負荷增加。由于外周血管收縮因此在運動后采取有效的方法如游泳、按摩等可以迅速的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減少心臟后負荷,恢復心血管系統的正常機能。太極拳作為一個中等強度的運動項目,不同水平練習者在能量消耗、心率、攝氧量和潮氣量都有明顯的差異。但是目前研究顯示太極拳練習可能通過刺激副交感神經,能夠安靜心率,減少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平均動脈壓和舒張壓。同時體現在心臟每分輸出量、每搏輸出量等方面的心臟功能則升高。這種積極的生理效應同樣體現在劇烈運動后對心血管功能的恢復和改善作用。太極拳與其他的鍛煉不盡相同,更強調的是腹式呼吸而增大膈肌的運動。隔肌的舒張與收縮而使橫隔上升下降幅度加大。胸廓和腹腔的交替壓力變化有助于外周靜脈和淋巴管擴張,加快血液回流,從而增加心臟有效射血。同時練習太極拳過程中要求的肌肉放松,肢體伸展運動協調有序同樣有助于外周毛細血管的開放,減低外周血管阻力。此外太極拳運動“神聚心靜”的特點更重視血管的神經調節作用,引導人體進入最佳的生理活動狀態使舒血管物質釋放增多,以上的多種生物效應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從而促進機體代謝,減輕運動型疲勞。
二、增加肺通氣量,減少酸性代謝產物
在競技運動中劇烈運動帶來的糖原無氧酵解的產生大量的H+,乳酸,丙酮酸等代謝產物的堆積是誘導運動性疲勞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運動后恢復期,乳酸的消除速度受休息方式影響。研究證明進行輕度的活動比靜止休息方式機體乳酸清除速度快。因為輕量活動時,血液循環較快,輸送至肌肉中的氧成分較靜坐時多,肌肉中有氧代謝水平也較高一些,有利于乳酸消除。由于太極拳中的“腹式呼吸”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鍛煉,呼吸深度加強,潮氣量明顯增加,同時頻率減慢,保持肺組織彈性,最大限度增大胸廓活動度和肺活量,這種活動可使使肺泡有效通氣量增加,氣體交換良好,在呼吸次數明顯減少的情況下,保證充分的肺微循環毛細血管與組織的O2與CO2的交換,達到有效增加有氧呼吸的目的。研究顯示太極拳運動員在定量運動后組織的血氧飽和度明顯增加,說明在運動中血液載氧能力提高,能夠提供機體組織更多的氧,有助于進一步減少組織的H+,乳酸產生,減少酸性代謝產物的不良生效應。因此從肺部氣體交換的角度可以看出的太極拳恢復練習能夠更有效的減輕運動性疲勞。
三、調節“下丘腦-垂體-內分泌”軸功能
競技運動情景是一個充滿威脅,壓力和挑戰性的運動,能引起運動員高水平的應激反應。一定水平的應激刺激可以促使,但是過高強度的、持續水平的應激刺激則產生消極的反應,會逐漸削弱運動員的技術,以及增加運動損傷發生的可能性。“下丘腦-垂體-內分泌”軸的激活是是機體對應激的最重要的適應性反應,不僅可以引起糖皮質類固醇(GC)分泌增加,而且促進甲狀腺激素,性腺激素水平的升高,從而有利于機體動員能量和保持內環境的穩定。但是由應激誘導的“丘腦-垂體-內分泌”功能持續激活則通過激素的細胞毒作用產生多種病理效應。因此運動后“丘腦-垂體-內分泌”分泌功能及時恢復至正常水平是促進正常機體代謝恢復至生理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太極拳的特點是“松、靜”,特別是練習過程要求心神安寧、思想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精神的緊張狀態,大腦支配中樞神經系統進入半抑制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下丘腦-垂體-內分泌”軸的負反饋活動增加,減少體內T3、T4,糖皮質激素的高水平狀態,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介質的興奮作用,修復和改善了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對健康人群的研究顯示,太極拳練習明顯降低刺激性應激后皮質醇水平,α淀粉酶和心率。
同時劇烈運動后ATP濃度大幅度降低,ATP/ADP比值增大,同時γ-氨基丁酸濃度升高。由此產生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出現倦怠、精神不振、睡眠紊亂等疲勞癥狀。這對中樞神經的抑制性作用,太極拳運動中通過,形意結合,意識引導動作,大腦放松入靜與身體放松運動相結合,改善了神經控制過程,同時也減少了運動過程中的ATP能量損耗,使本體感覺皮質部位的興奮抑制過程在一定時間內能嚴格地、有節奏地轉移,興奮與抑制更加精確的配合,感受器能更準確的攝取外界信息。同時能夠增強神經系統的擴散性,解放第二信號系統,使大腦皮質的運動中樞及第二信號系統處于高度興奮集中狀態,而皮質的其他部位處于保護性抑制狀態,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因此太極拳運動以意識作引導,全神貫注,使大腦皮層不同中樞部位的興奮和抑制過程能得到很好的交替、更快地得到調整,有助于消除疲勞。
四、減輕競技運動后挫折感
心理因素在高水平實力相當的比賽中有時起著最后決定勝負的關鍵作用,同樣競技運動后挫折感使運動員懷疑自身,表現為攻擊、不安、逃避和推諉等現象。這不僅影響今后運動競技水平的發揮,甚至可以影響其整個運動生命。因此,研究運動中影響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心理因素以及相應的心理訓練方法顯得十分重要。太極拳在訓練中不僅強調肢體的放松,更注重心理的放松。現代研究顯示練習24式太極拳后,在心率恢復至正常后3分鐘在大腦中前部區域腦電圖顯示明顯的αLRP增加,而大腦枕部區域θLRP無明顯降低。說明大腦皮層活動明顯降低,提示無論精神或形體都出現明顯的放松。同時心境狀態量表(POMS)問卷測試顯示太極拳可以抑制消極情緒,促進積極的情緒[7]。因此我們認為太極拳恢復運動從意識上放松,使情緒和心理迅速進入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靜狀態。使運動失敗受挫的心理得到放松,壓抑情緒得以徹底發泄,這樣心理異常狀態會慢慢恢復。同時太極拳的練習者在拳藝交流的過程中增進了相互間的理解和信任,改善了人際關系,從而疏導了工作中造成的心理壓抑和感情危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
由以上可見,太極拳放松機體、消除疲勞是主觀的、積極的,有別于其他物理和化學手段,是一種獨特的方法,對于運動后生理機能的恢復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作者單位:1.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醫院)
參考文獻:
[1] 熊開宇,何輝,韓云峰.不同技術水平練習者太極拳運動過程中的心肺和代謝反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
[2] 譚路.太極拳鍛煉對大學生心血管功能影響的探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
[3] 詹承烈.體力疲勞發生機理的進展與預防[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1994
[4] 王步琨,翁玉泉,楊中平,等.太極拳運動員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飽和度變化的機理[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3
[5] 陳正雷.陳式太極拳養生功[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