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香
目前,生物知識顯得越來越重要,不光高考要考,中考要考,健康、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也要使用。生命科學的知識廣博而抽象,有興趣的學生覺得生命世界奇妙有趣,充滿了探究的欲望,老師一說就會,甚至自學成才。而沒興趣的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學起來不知所措,即使到高考時,硬逼迫自己勤學苦練,也收效勝微,更談不上什么活學活用和研究了。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興趣使人不怕吃苦,以苦為樂;興趣使人廢寢忘食,興趣使人執著而愿意付出努力。要學好生物學,家長和教師就要注重在生活和教學中培養孩子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I.學前教育階段,家長和幼兒教師引導孩子觀察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是興趣培養的搖籃
孩子一出生就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他們樂于觀察和探索,是興趣培養的最佳時機。家長可以指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一草一木,例如:指著狗尾巴草“寶寶,這是草,它長的像什么呀?”“它是什么顏色的?”“草在地下還長著根呢,根有什么作用呢?”等等,還允許孩子這邊摸摸,那邊聞聞,孩子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許多生物學知識。
幼兒園里,教師盡量帶孩子們到公園、動物園里觀察,例如:觀察小鳥大山雀,聽聽它的聲音,看看它的羽毛,有條件還可以摸摸它的嘴巴,哎,它吃什么呢?……在老師的輕聲細語中,知識就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描繪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就對什么感興趣。讓家長和教師與孩子們在和風細雨中感受生命的奇妙吧!
II.小學教育階段,廣泛接觸大自然和認真閱讀生物科普讀物是興趣培養的有效手段
小學階段是孩子們擴大眼界,涉獵各類知識的好時機。小學的《科技》書,就主要是講述生物學知識的,教師千萬不要一味地照著課本講那些枯燥的概念和現象,這樣會把童趣講得無影無蹤。要充分利用校園內的植物園地,花卉園地,蔬菜園地,食用菌基地,將學生帶到園中上課,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的學生往往是百聞不如一見,例如,講真菌時,帶學生到蘑菇房,介紹蘑菇的生長環境,蘑菇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用的孢子……學生往往百聽不厭,記憶猶新。
在此基礎上,教師在適當時機,精心挑選一些生物科普性讀本,推薦給學生閱讀。有人說知識的積累就是閱讀的積累。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獲取知識,不會感到被迫和焦慮,相反,他們感到自由和輕松。小學生也是中國目前閱讀量最大的群體。教師要注意跟蹤閱讀進度,要安排時間師生共讀,對一些同學們感興趣的有意義的話題,教師應組織學生課堂討論,此時的學生往往發言積極,思維活躍,不時地蹦出許多有見地的想法。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交流的快樂,好奇心的滿足使他們興趣盎然。
III.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動手實驗和組建興趣小組是興趣培養的關鍵
由于受考試制度的制約,生物課在初中往往成為“副科”,多數學生既不重視又不感興趣,嚴重地制約了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更不能為高中生物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鑒于此,初中生物教學更應該“趣”字當先,學生動手實驗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筆者在教學第一冊“觀察細胞的用具”時,開展“實驗一顯微鏡的使用”,先把學生帶到實驗室,分組學習顯微鏡的使用,讓學生自己摸摸顯微鏡,同時教師講解各部分的結構和名稱以及作用,接著教師在前面示范,學生在下面動手操作,練習取鏡、安放、對光、觀察、繪圖等,學生操作得特別認真專注。課后,可以把顯微鏡放到教室講臺上,在不損壞的前提下,允許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制的玻片。這樣一來,學生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顯微鏡的使用。在學習脊椎動物這一章,開展“家魚解剖實驗”,引起學生濃厚興趣。實驗室中學生先觀察鯽魚的沉浮,理解魚泡的作用,接著教師示范怎樣使用解剖刀,解剖針,從哪個部位開始解剖……輪到學生自己動手解剖時,大部分學生屏住呼吸,那股認真勁兒,好像在進行一場外科手術!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梢越M建一些生物興趣小組,如校園植物調查小組,小組成員可以給學校植物掛牌,介紹植物名稱、特點、作用等,還可以開墾植物園,種植些有代表性的植物……這些活動的開展對興趣小組同學的影響是深遠的。
IV.高中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實施是興趣培養的突破口
高中面臨著高考的壓力,而且知識點多,概念多,需要掌握的生理過程也多,很多問題抽象難理解。長期以來,教學中存在重視知識傳授輕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應付高考,師生們眼中只有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好像學生們在讀讀背背中就可以把生物學學好,這與生物科學倡導的理念是完全相違背的。顯然,學生學起來也感到吃力和牽強附會。
新課標提出的探究性學習一改以往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參與探究活動。這就給了學生體驗的快樂,主人翁的精神和獲取知識后的成功感,他們就樂學和善學。筆者在高中第三冊實施的探究活動之一:探究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情況介紹:探究活動是教師組織學生課余時間進行,學生自行分小組,制定本組探究計劃(包括實施步驟,自制工具,探究目的),記錄本組探究結果。中途如有疑問可咨詢老師。一開始,學生很興奮,可以到野外去啰!可以自由搭配學習啰!繼而學生很迷惑,怎樣抓住哪些小動物呢?什么是取樣器?怎樣計算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有的學生馬上翻書,找資料;有的學生開始做取樣器,有的學生思考怎樣做誘蟲器……實驗室里是一片繁忙景象。老師坐鎮在實驗室就可以了。兩天后,一張張興奮的臉把探究結果遞上來,課堂上每組派一個代表發言闡述本組計劃和結果。從他們的發言中就知道教師不用重復講那些難理解的知識點了,學生很主動和輕易就掌握了計算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的方法,取樣器取樣法的使用,統計表的制作等技能。同時還鍛練了他們的組織能力,合作精神,培養了他們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學生生物學興趣的培養,需要家長,老師、社會的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生物教師的工作就是點點滴滴地引導學生,時時刻刻鮮活地講解知識,使生物課堂妙趣橫生。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學)